2、“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建立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撤销乡镇教育机构,建立中心学校;大力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提高了办学规模效益。县、区制定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力地改革了管理体制,规范了办学行为。教师工资能按时统一足额发放,教师的医疗基金等福利基本上得到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绝大多数乡镇能按时足额下拨到位。加大了中小学人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渝水区从2004年9月开始实行了校长公开竞聘制度,打破了校长终身制和任命制。2005年面向全省公开招聘教师23名,并实行了教师人员管理和副科级以下校长任免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理顺了原来人与事分开管理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增长。县、区都能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把教育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做到统一安排,使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每年有所增加。渝水区从2003年的财政义务教育拨款的905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15万元;经济开发区从2003年财政义务教育拨款1436万元增加到2005年2106万元。全市小学初中每年生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20元和40元增加到40元和60元。县(区)、乡(镇)都建立了扶贫助学基金,完善了贫困生就读的保障机制。
4、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坚持调整学校的布局与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相结合,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充分利用危改项目资金,通过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引进、财政拨款、学校筹集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校舍改造和危房改造力度。三年来,共投入资金5452.09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2.9万平方米。二是为化解城区和县城小学教学用房紧张的矛盾,渝水区拟分三年投资1200万元启动渝水区一、二、三小改扩建工程,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可由原来平均班额72人下降到55人左右。三是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三年来,渝水区投资近5400多万元,将良山中学、水北中学、罗坊中学、渝水一中实施整体搬迁,使四所中学逐步办成高标准高起点的示范性学校。经济开发区投资1803万元,新建扩建校舍面积24871平方米。四是实验仪器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逐渐配备到位,县区财政能投入资金为各中小学配备各类教学器材,并积极争取上级远程教育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乡(镇)完小以上学校都安装了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站,100%的初中和中心完小装备了计算机教室,部分村完小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全市农村学校装备计算机4011台,中学生机比为38:1,小学生机比30:1。2005年渝水区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