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防御规划与设施建设
第九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第十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二)气象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和评估;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主要任务;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建设项目;
(六)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要求。
第十二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和应急气象服务系统等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方案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全市性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方案,由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编制。
第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城镇显著位置、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机场、车站、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地方,根据需要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
第十四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应当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和防御设施、预警信号播发和接收设施,不得侵占、破坏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和防御设施、预警信号播发和接收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组织力量修复,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