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

  (三)水利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水利建设重点项目40项,估算总投资约552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88亿元。其中,东翼地区18项,估算总投资111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94亿元;西翼地区11项,估算总投资71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61亿元;北部山区11项,估算总投资37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33亿元。
  (四)工业发展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重点项目116项,估算总投资约2685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1579亿元。其中,东翼地区41项,估算总投资253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 55亿元;西翼地区27项,估算总投资1949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083亿元;北部山区48项,估算总投资483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41亿元。
  (五)服务业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服务业重点项目38项,估算总投资约373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96亿元。其中,东翼地区8项,估算总投资4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9亿元;西翼地区16项,估算总投资116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11亿元;北部山区14项,估算总投资217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45亿元。
  (六)农村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农村建设重点项目25项,估算总投资约356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27亿元。其中,东翼地区7项,估算总投资47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7亿元:西翼地区8项,估算总投资6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5亿元;北部山区10项,估算总投资24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46亿元。
  (七)环保生态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环保生态重点项目33项,估算总投资约25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200亿元。其中,东翼地区14项,估算总投资11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73亿元;西翼地区12项,估算总投资4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4亿元;北部山区7项,估算总投资84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83亿元。
  (八)文化发展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文化发展重点项目26项,估算总投资约56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46亿元。其中,东翼地区8项,估算总投资2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7亿元;西翼地区5项,估算总投资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8亿元;北部山区13项,估算总投资28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22亿元。
  (九)平安保障工程。
  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平安保障重点项目19项,估算总投资约56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56亿元。其中,东翼地区8项,估算总投资11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1亿元;西翼地区3项,估算总投资3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0亿元;北部山区8项,估算总投资15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5亿元。

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两翼地区抓住全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初步形成分别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全省和周边省份的综合交通网络雏形。
  ——区内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东西两翼地区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公路网络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层次较为分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路网通达性显著改善,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了公路。至2005年底,东西两翼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634公里(东翼地区11916公里,西翼地区20718公里,分别占全省10.3%和18.0%),比2000年增长14.6%,其中,高速公路729.1公里,占全省23.2%(东翼地区384.8公里,西翼地区344.3公里,分别占全省12.2%和11.0%);公路密度69.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公里(东翼地区78.5公里,高出全省13.8公里,西翼地区65.5公里,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铁路营业里程约607公里,占全省32.2%。东西两翼地区港口吞吐能力14345万吨,占全省24.8%,拥有万吨级以上的泊位58个,占全省的30 4%。其中,汕头港全港货物吞吐能力达2518万吨,拥有万吨级泊位16个;湛江港全港货物吞吐能力达9455万吨,拥有万吨级泊位30个。航道通航里程2139公里,占全省15.7%。民航方面,东西两翼地区分别拥有汕头军民合用机场和湛江机场。西翼地区原油、成品油等输送管道共约750公里。
  ——城际交通更加便捷。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普惠高速公路、揭普高速公路和三茂铁路、广湛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东西两翼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联成 体;广梅汕铁路、汕梅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了粤东地区的联系。
  ——出省通道建设得到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连接更加紧密。东翼地区的广梅汕、京九、梅坎铁路形成了通往江西、福建的铁路通道,建成了与福建相连接的汕汾高速公路,大大拉近东翼地区与邻近东南沿海省份的距离。西翼地区的黎湛铁路河唇以北已建成复线,西南通道能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粤海铁路广东段和琼州海峡轮渡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粤西与海南的联系;渝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西翼地区通往西南地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出省通道的建设对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铺装率均有了较大提高。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达到21.8%,其中东翼地区达28.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沿海港口朝着大型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主要问题。
  ——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每万人均拥有公路计算,2005年全省为12.5公里/万人,东翼地区仅为7.5公里/万人,西翼地区为14.0公里/万人,
  ——出省通道不能满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交通网络不完善,出省通道不畅。东翼地区只有汕汾高速公路通往福建,与华东沿海省份的联系薄弱,东南沿海铁路通道尚未开工建设。西翼地区通往西南省份的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部分路段存在“卡脖子”问题。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东西两翼地区均为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其他运输方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运输方式内部的衔接不够,铁路与公路、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疏港道路建设滞后,影响铁路和港口能力的发挥。
  ——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高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里程比重偏低。2005年,东翼地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所占比重为6.4%,比全省低2.6个百分点;西翼地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所占比重为6.0%,比全省低3.0个百分点。湛江、汕头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少,泊位结构不合理,港口航道水深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要求;港口装备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港口配套设施不足,设备老旧。铁路复线和电气化程度低,列车远行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现代化为目标,以人为本,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发挥东西两翼地区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逐步建立与周边省份交通运输网络相衔接,与全省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紧密结合,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分别形成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以公路为基础,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区内和对外运输通道相互衔接,网络结构趋于合理,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系统。公路总里程达到3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060公里左右(东翼地区、西翼地区各约53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1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所占比重达到35%左右,实现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镇通二、三级公路,镇到建制村公路路面实现硬化。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4亿吨,汕头港和湛江港的主要港地位更加突出。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通往西南省份铁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约1120公里(其中东翼地区约390公里,西翼地区约730公里)。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430万人,货邮吞吐能力约6.5万吨。
  至2020年,东西两翼地区将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各种层次公路相互衔接的公路网络;铁路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运输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三、网络布局
  (一)东翼地区。
  公路。形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公路网络。四纵:梅州至汕头高速公路、梅州至汕尾高速公路、国道G206线、潮州至大埔公路。四横: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粤东段、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复线(饶平—潮州—揭阳—惠东)、汕头—普宁—河源高速公路、国道G324线。
  水路。形成以汕头为王要港口,以汕尾港、潮州港和揭阳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港口群。
  铁路。形成以广梅汕铁路和厦深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框架。
  机场。加快推进潮汕民用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二)西翼地区。
  公路。形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公路网络。四纵:阳江至云浮高速公路、茂名至广西岑溪高速公路、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湛江段(原渝湛线)、国道(G207线。四横: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阳江至徐闻段、阳春至茂名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阳江段、国道G325线。
  水路。形成以湛江港为王要港口,以茂名港、阳江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港口群。
  铁路。形成以广茂铁路、粤海铁路、黎湛铁路和洛湛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框架。
  机场。改造湛江机场,充分发挥其支线机场作用。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出省通道。
  加强与周边省份连接的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密切与周边省份的联系,拓展经济腹地。
  东翼地区:重点建设与华东地区连接的东南沿海铁路厦门至深圳段。
  西翼地区:重点建设与西南省(区)连接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出省通道,“十一五”重点建设洛湛铁路广东段、黎湛铁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线等项目,提高西翼地区通往西南地区的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开工建设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湛江至徐闻段。开展茂名至广西岑溪高速公路的前期研究。
  (二)区域干线。
  加强区域干线的建设,完善区域路网布局。
  东翼地区:“十一五”期间,建设汕头至揭阳、潮州至揭阳、汕头至普宁高速公路和南澳跨海大桥等项目,做好揭阳—潮南—惠来、梅州至汕尾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开工建设。开展龙川至汕尾铁路以及东翼地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等前期研究工作。
  西翼地区:“十一五”期间,建设阳江港至阳春高速公路、湛江海湾大桥及连接发等项目。开展阳春至云浮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建设茂湛铁路,配合湛江东海岛钢铁基地建设,适时将茂湛铁路延伸至东海岛。
  (三)农村公路。
  在加强对外运输主通道、区内干线交通建设的同时,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加强东西两翼地区县通镇和行政村公路建设;2009年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达16000公里。
  (四)港口和航道。
  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地区的水运优势,重点加强国家主要港口汕头港、湛江港及相应的集疏运系统建设。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各港口吞吐量预测详见表1。

  表1

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各港口吞吐量预测表




  ┏━━━━━━━━┳━━━━━━━━━━━━━━━━━━━━━━━━━━━━━┓
  ┃        ┃  货类                         ┃
  ┃        ┣━━━━━┳━━━━━┳━━━━━┳━━━━━┳━━━━━┫
  ┃        ┃合计(万 ┃煤炭(万 ┃石油及制 ┃ 集装箱 ┃金属矿石 ┃
  ┃        ┃ 吨)  ┃ 吨)  ┃ 品(万 )┃ (万TEU)┃(万吨) ┃
  ┣━━━━┳━━━╋━━━━━╋━━━━━╋━━━━━╋━━━━━╋━━━━━┫
  ┃ 东翼 ┃汕头 ┃  4000 ┃  1400 ┃  450  ┃  90  ┃     ┃
  ┃    ┣━━━╋━━━━━╋━━━━━╋━━━━━╋━━━━━╋━━━━━┫
  ┃    ┃揭阳 ┃  500  ┃  400  ┃     ┃     ┃     ┃
  ┃    ┣━━━╋━━━━━╋━━━━━╋━━━━━╋━━━━━╋━━━━━┫
  ┃    ┃潮州 ┃  900  ┃  400  ┃  100  ┃  20  ┃     ┃
  ┃    ┣━━━╋━━━━━╋━━━━━╋━━━━━╋━━━━━╋━━━━━┫
  ┃    ┃汕尾 ┃  800  ┃  400  ┃  50  ┃  20  ┃     ┃
  ┃    ┣━━━╋━━━━━╋━━━━━╋━━━━━╋━━━━━╋━━━━━┫
  ┃    ┃小计 ┃  6200 ┃  2600 ┃  600  ┃  130  ┃     ┃
  ┗━━━━┻━━━┻━━━━━┻━━━━━┻━━━━━┻━━━━━┻━━━━━┛


  ┏━━━━━━━━┳━━━━━━━━━━━━━━━━━━━━━━━━━━━━━━┓
  ┃        ┃  货类                          ┃
  ┃        ┣━━━━━┳━━━━━┳━━━━━━┳━━━━━┳━━━━━┫
  ┃        ┃合计(万 ┃煤炭(万 ┃石油及制品 ┃集装箱(万┃金属矿石 ┃
  ┃        ┃ 吨)  ┃ 吨)  ┃ (万吨) ┃  TEU) ┃(万吨) ┃
  ┣━━━━┳━━━╋━━━━━╋━━━━━╋━━━━━━╋━━━━━╋━━━━━┫
  ┃    ┃湛江 ┃  13300 ┃  1400 ┃  2000  ┃  130  ┃  3000 ┃
  ┃    ┣━━━╋━━━━━╋━━━━━╋━━━━━━╋━━━━━╋━━━━━┫
  ┃    ┃茂名 ┃  3200 ┃  400  ┃  1700  ┃  30  ┃     ┃
  ┃ 西翼 ┃   ┃     ┃     ┃      ┃     ┃     ┃
  ┃    ┣━━━╋━━━━━╋━━━━━╋━━━━━━╋━━━━━╋━━━━━┫
  ┃    ┃阳江 ┃  1000 ┃  500  ┃      ┃  20  ┃     ┃
  ┃    ┣━━━╋━━━━━╋━━━━━╋━━━━━━╋━━━━━╋━━━━━┫
  ┃    ┃小计 ┃  17500 ┃  2300 ┃  3700  ┃  180  ┃     ┃
  ┣━━━━┻━━━╋━━━━━╋━━━━━╋━━━━━━╋━━━━━╋━━━━━┫
  ┃  合 计   ┃  23700 ┃  4900 ┃  4300  ┃  310  ┃  3000 ┃
  ┗━━━━━━━━┻━━━━━┻━━━━━┻━━━━━━┻━━━━━┻━━━━━┛

  东翼地区:加快以汕头港为主要港口的港口群建设,形成以汕头港为主要港口,汕尾港、潮州港和揭阳港为补充的粤东港口群,重点建设大型燃煤发电厂配套煤炭专用码头、汕头港广澳港区进港航道和石化码头,积极开展粤东煤炭中转基地的前期研究工作;开展韩江航道整治工程。
  西翼地区:加快以湛江港为主要港口的港口群建设,形成以湛江港为主要港口,茂名港、阳江港为补充的粤西港口群,重点建设大型燃煤发电厂配套煤炭专用码头、湛江港30万吨进港航道、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阳江港煤炭码头等;开展东海岛港区25万吨级矿石(与铜铁厂配套)、30万吨级原油接卸码头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配合港口的发展,加强枢纽港出海航道及疏港公路、铁路等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建设。为逐步将东西两翼地区建设成为我省能源供应基地,抓紧开展东西两翼地区燃煤电厂煤炭运输码头建设工作。结合茂名工业发展,开展茂名新港区前期工作。
  (五)机场。
  随着汕头机场和湛江机场管理属地化,要有效整合省内机场资源,依托和发挥广州白云机场作为中枢机场的作用,合理调配机场区域航线布局,形成中枢机场与干、支线机场互动辐射的发展格局,实现机场资源共享,带动汕头、湛江机场的发展。在改造完善汕头外砂机场的同时,积极开展潮汕民用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据预测,到2010年,汕头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150万人,货邮吞吐量将达23000吨;湛江机场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92万人,货邮吞吐量将达4600吨。
  五、主要措施
  (一)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加快东西两翼地区王枢纽港和铁路网站建设。继续争取国家在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两方面对东西两翼地区主枢纽港和铁路建设的支持,加快汕头港、湛江港和东西两翼地区铁路出省通道的建设,改善对外运输条件,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二)明确省对东西两翼地区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促进东西两翼地区公路建设再上新台阶。参照省已出台的扶持北部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省对东西两翼地区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
  (三)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对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东西两翼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港口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港口企业内部改革,使港口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民航体制改革从政企分开着手,利用机场下放的契机,有效整合机场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充分发挥汕头、湛江机场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清理整顿收费站工作,着力解决收费站过多过密问题,提高路网运输效率;加快粤东区域公路联网收费步伐,提高通行效率。打破行业垄断,开放运输代理市场,建立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运输市场的有序竞争,充分发挥现有变通资源功能。
  东翼2006—2010年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图(略)
  西翼2006—2010年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图(略)

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西两翼地区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港口和航运等优势,加强电力、炼油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区内能源供应能力。
  ——电源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05年底,东西两翼地区合计电力装机总容量532.9万千瓦(东翼地区267.1万千瓦,西翼地区265.8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11%,其中,火电415.1万千瓦,水电105.9万千瓦,风电12万千瓦;单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机组容量为260万千瓦(包括华能汕头电厂2×30+60万千瓦,湛江电厂4×30万千瓦、茂名电厂5#机20万千瓦),占东西两翼地区电力装机总容量49%。2005年,东翼地区发电量87.45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88.77亿千瓦时;西翼地区发电量133.31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11.66亿千瓦时。
  ——电网建设逐步配套。东西两翼地区已建成汕头、茂名两座500千伏变电站,降压变电容量375万千伏安(汕头3×75万千伏安、茂名2×75万千伏安),其中汕头站以两回500千伏交流线路(线路长度547千米)连接至惠州500千伏变电站;茂名站以两回500千伏交流线路(线路长度332千米)与江门500千伏变电站连接,进入全省500千伏电网主网架;天广(天生桥水电站至广东)第三、四回500千伏交流线路落点茂名站。目前,东西两翼地区各市均已形成以220千伏电压等级线路为骨干网架,110千伏、35千伏与10千伏等各级电压配套的输配电网络,发、输、配电不协调的情况有所改善。通过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两翼农村电网建设和电力供应得到加强,农村住宅到户电价已降到0.79元/千瓦时以下。
  ——油气储运能力提高。东西两翼地区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加强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目前,东西两翼地区液化石油气年周转量约500万吨。除供应本省外,还中转至外省及东南亚地区。
  ——风能资源得到初步利用。截至2005年底,我省风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全部位于东西两翼地区。
  (二)主要问题。
  ——能源消费水平不高。由于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能源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2005年,东西两翼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6.4%,其中:东翼地区占7.3%,西翼地区占9.1%;东西两翼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全省人均能源消费量48.9%,其中:东翼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全省42%,西翼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全省的56.1%;东西两翼地区人均用电量约为全省人均用电量的33.6%,其中:东翼地区人均用电量为全省的40.9%,西翼地区人均用电量为全省的25.8%。
  ——电源结构不合理。目前东西两翼地区电源装机以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发电机组和地方小水电为主,大容量发电机组偏少。
  ——电网输送能力不足。目前东西两翼地区与全省500千伏主网连接比较薄弱,部分地区输电线路仍较残旧,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以及新增电源建设进度,现有电网结构不能活应电力发展需要。
  ——东翼地区电力供应紧张。2005年东翼地区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342.7万千瓦,由于电源装机容量不足,扣除区内小机组受阻容量,仍存在一定电力缺口,需由省主网供应。再加上与省主网联系较薄弱,电网输送能力不足,东翼地区电力供应较为紧张。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电为中心、面向全省的原则,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地区良好的沿海港口条件,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东西两翼地区建设一批沿海大型骨干电厂,将两翼发展成为全省电力供应基地;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及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电力输送能力;积极开发利用东西两翼地区风力资源,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风电场;进一步提高西翼地区石油加工能力,开展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天然气利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电源装机容量1427.9万千瓦(东翼地区837.1万千瓦,西翼地区590.8万千瓦)。500千伏变电容量1075万千伏安(东翼地区700万千伏安,西翼地区375万千伏安),50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2673千米(东翼地区1637千米,西翼地区1036千米);220千伏变电容量1713万千伏安(东翼地区1125万千伏安,西翼地区588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4373千米(东翼地区2197千米,西翼地区2176千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电源建设。
  “十一五”期间,东西两翼地区续建和新开工电源项目2360万千瓦,约占省内开工建设电源容量的34.8%,总投资1405亿元,其中“十一五”建成投产955万千瓦,扣除“上大压小”等容量替代项目,实际新增895万千瓦(东翼地区570万千瓦,西翼地区325万千瓦),完成电源投资约800亿元;“十一五”开工结转“十二五”投产1405万千瓦(东翼地区620万千瓦,西翼地区785万千瓦)。
  东翼地区:“十一五”建成投产潮州三百门电厂1—2#机(2×60万千瓦)、汕尾电厂1—2#机(2×60万千瓦)、惠来电厂1—2#机(2×60万千瓦)、汕头海门电厂1—2#机(2×90(100)万千瓦)、汕头“上大压小”项目(2×30万千瓦),“十一五”开工结转“十二五”投产潮州三百门电厂扩建(2×90(100)万千瓦)、惠来电厂扩建(2×90(100)万千瓦)、汕尾电厂3#机(60万千瓦)、陆丰核电站一期(2×100万千瓦)。
  西翼地区:“十一五”建成投产茂名电厂6#机(30万千瓦)、湛江奥里油电厂(2×60万千瓦)、阳西电厂1—2#机(2×60万千瓦)、茂名油页岩电厂(2×21万千瓦);“十 五”开工结转“十二五”投产湛江奥里油电厂扩建(2×60万千瓦)、湛江东海岛电厂(3×35万千瓦)、茂名博贺电厂(2×90(100)万千瓦)、阳西电厂3#机(60万千瓦)、阳江核电站一期(2×100万千瓦)、阳春抽水蓄能一期(4×30万千瓦)。
  (二)加强电网建设。
  结合电源布局、负荷分布及西电送广东的送电方式和落点等因素,按照将全省50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成以珠三角双回路内外环网,与粤东、粤西和粤北双回路链式连接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东西两翼地区500千伏电网建设,增强与珠三角电网的联系。加强220千伏输电网络建设,进步改善110千伏及以下城乡配电网布局,降低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十一五”期间,规划东西两翼地区电网建设总投资约267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新(改)建500千伏线路约1794千米。
  东翼地区:“十一五”规划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67亿元。其中:50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475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1090千米,建设项目有茅湖(汕尾)、榕江(揭阳)、潮南、潮州韩江500千伏变电站,汕尾电厂—茅湖双回、惠来电厂榕江双回、海门电厂—湖南双回、汕头—潮州双回、汕头—湖南双回等500千伏输电线路;22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46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651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1202千米;11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45亿元,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001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2453千米;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项目总投资40亿元,新(改)建线路约143千米。
  西翼地区:“十一五”规划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00亿元。其中:50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约23.5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225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704千米,建设项目有港城(湛江)、蝶岭(阳江)500千伏变电站,湛江奥里油电厂港城双回、茂名—港城双回、阳西电厂—蝶岭双回等500千伏输电线路;22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21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282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947千米;110千伏输变电项目总投资31亿元,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325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2121千米;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项目总投资25亿元,新(改)建线路约52千米。
  (三)加快风电开发。
  积极研究制订风电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对风电发展的支持,充分开发利用东西两翼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促进两翼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建成风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东翼地区30万千瓦,西翼地区15万千瓦),总投资约34亿元。东翼地区主要建设惠来石碑山风电场、陆丰甲湖风电场、南澳华能风电场二期、汕头丹南达濠风电场、陆丰甲东风电场一期、汕头丹南南澳风电场扩建和汕尾德能风电场;西翼地区正要建设徐闻洋前风电场、徐闻后海沙风电场、湛江东海风电场、吴川吴阳风电场、电白岭门风电场。
  “十一五”以后将继续充分利用东西两翼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进一步加大风电开发力度。
  (四)加大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惠州至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的成品油管道,干线长约223公里,总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中海油粤东小型LNG储罐(3个5—8万立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20亿元。
  充分利用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炼油厂已形成的石油加工能力和优良的港口条件,根据广东及华南、西南石油消费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油库,提高广东及华南、西南地区石油供应的安全水平。在条件较好的粤西地区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工程,原油储备量达500万立方米。利用粤东地区良好港口条件,按照全省石油储备的统一规划,适当建设一些成品油储库工程。扩建石油炼制装置,提高炼制进口原油能力,满足全省及华南、西南经济发展对油品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将茂名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提高至1800万吨,将湛江东兴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800万吨。
  (五)建设煤炭集散基地。
  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地区沿海港口的优势,合理布局建设煤炭中转和储运基地,保障两翼地区大型煤电厂的煤炭供应。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争取国家对东西两翼地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加快推进阳江和陆丰核电项目,争取将粤西原油储备项目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加快粤东成品油管道建设。
  (二)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推动电网企业积极支持风电发展,进一步做好相关企业的协调工作,努力扩大东西两翼地区风电装机容量。
  (三)统筹规划电源电网建设,列入规划的电源项目要积极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并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核准程序办理。电源、电网项目建设要紧密衔接,建设进度按规划进行,保证电厂建设和配套送出工程进度一致。尽早解决东西两翼地区电厂电力送出问题和电网“卡脖子”问题。
  (四)做好电厂厂址及相关电网用地资源保护,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使能源项目建设规划与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衔接,将能源项目建设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避免规划的电厂和相关电网用地被挤占。

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两翼地区人民努力奋斗,兴修水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蓄水工程、堤防工程与排涝设施相结合,具备了一定防洪防潮除涝能力。目前东西两翼地区共建成大中型水库115宗(其中大型水库12宗),大中型水闸203宗(其中大型水闸50宗),修建江海堤围共5183公里(其中江堤3603km,海堤1580km),建成电动排罐站6735台,排水面积69.62万亩。二是蓄水、引水与提水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水资源供给系统,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供水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三是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初步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势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存在问题。
  1.防洪体系尚未形成,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东西两翼地区的主要城市均在沿江或沿海地区,受洪涝及风暴潮威胁很大。防洪方面,韩江防洪体系尚未形成,部分水库、水闸尚未除险加固,堤防未达标;防潮方面,现有如汕头大围、牛田洋堤和南渡河堤等海堤,防风暴潮能力低,抗灾能力差;防涝方面,汕头和阳江等城市和内洋等涝区的排涝设施落后,排涝能力偏低。
  2.水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水资源调配能力不强。东西两翼地区阵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大部分独流入海的河流源短流急,部分地区(如南澳县、雷州半岛西南部等)现有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有限;管理措施跟不上,部分地区因疏于管理,造成原有水利工程效益下降或失效,特别是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由于近年来超量无序采沙严重,原有取水设施在枯水期取不到水;大中型灌区(如高州水库、雷州青年运河等灌区)配套不全,渠系不完善,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3.部分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水土流失未能有效控制。东西两翼地区部分河流污染严重,致使可用水资源量减少,出现水质型缺水;东西两翼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部分防洪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泄洪出海口门淤积延伸,拦门沙发育,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洪水情势,加重了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水利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机统一。水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保护;水利资金投入和水价形成方面尚未建立有效机制;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仍然存在管理粗放、水平低下的情况。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适应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有效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效防治常遇洪涝和风暴潮,基本解决东西两翼地区缺水问题,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形成统一规范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良性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在防灾减灾方面,韩江流域立足于堤防加高加固,结合高陂水库和棉花滩水库联合调度,使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堤围防御韩江洪水的能力提高至50年—100年一遇;对东西两翼地区其它主要河流的重要堤防、大中型水闸、主要涝区进行达标加固建设;完成大中型水库及骨干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对主要出海河口进行整治及加固挡潮闸,主要海堤按50年一遇标准进行加固达标建设。同时,汕头、潮州市区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揭阳、汕尾、阳江、茂名和湛江市区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
  2.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供水保障系统,基本解决东西两翼地区缺水问题,保障东西两翼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城市和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95%—97%,城镇供水保证率达到90%—95%;农村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0%,灌溉保证率达到75%—90%。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0.65中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0.70,渠道衬砌率达到40%以上;基本解决东西两翼地区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及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3.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着力保护好未污染河流、水库、特别是保护好韩江水质不受污染: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废污水达标排放,跨市水质达标交接;综合治理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或河段。通过综合治理,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Ⅱ——Ⅲ类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8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开发建设项目植被、生态恢复率达90%以上。
  4.在水行政管理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新型的水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全面落实水利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业用水管理粗放、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步实行按成本收取水费。
  三、建设布局
  (一)防灾减灾体系布局。
  韩江、黄冈河、黄江、九洲江等河流由中上游的水库、堤防及河口水闸组成“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体系。通过上游水库调节,提高下游防洪标准;通过对现有堤防按标准进行加固达标建设和对涝区、出海河段及口门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对堤围及河道上的主要水闸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区内防洪安全。
  榕江、练江、螺河、漠阳江、鉴江、南渡河等河流,其两岸防洪主要由堤防完成。对流域内大中型水库、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对主要城镇及涝区的排涝设施按标准进行改造。通过堤防、水库、水闸及排涝设施联合运用,组成流域防洪排涝体系。
  东西两翼地区其它河流防洪主要由堤防组成。对万亩以上堤围按不低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对各河流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进行除险达标建设。通过各流域大中型水库、水闸和除涝工程的联合运用,基本形成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体系。
  防风暴潮主要由海堤完成。Ⅰ级海堤汕头大围(海堤部分)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潮州澄饶联围、汕头棉北海堤、汕尾乌坎海堤、阳江四朗海堤、湛江南渡河海堤等Ⅱ级海堤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其余万亩以上海堤按不低于20年一遇标准建设。
  除以上工程措施外,要抓紧制订韩江三角洲地区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划定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分蓄行洪区,对超标准洪水出路作出安排。
  (二)水资源配置体系布局。
  加强各流域水源工程及供水工程建设,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水利用系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的地区通过跨流域调水来满足需求。
  东翼地区,由棉花滩、高陂、潮州三大枢纽及河口五闸组成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供水总体格局,供水范围为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补水范围包括榕江、练江、枫江部分地区及南澳岛。汕尾市通过以公平水库为主组成的水库群体向城区、红海湾供水,解决汕尾市区及红海湾用水问题。其他地区通过改造并适当兴建一些供水工程满足用水需求。
  西翼地区,湛江市特别是雷州半岛西南部,水资源配置体系主要由境内现有大中型蓄水水库、引水工程(含灌区工程)、地下水工程(抽取地下水及打井)组成。鉴江流域水资源调配主要通过高州水库调节和水库滩区的运用,以及中下游拦河闸坝的调节,满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新建鉴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解决湛江市东海岛缺水及市区补水问题;茂名市茂港区及电白东部沿海地区用水通过茂名市东南部沿海地区调水工程解决,不足部分由茂名市河东水厂扩建引水补充;鉴江上游信宜部分乡镇通过怀乡引水工程(引西江流域黄华江水)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阳江市主要利用漠阳江流域及其他河流的水资源,就近取水满足供水要求。通过对区内大中型蓄水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供水工程进行续、改、扩建,建设海陵岛引水工程等,满足区内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
  (三)水资源保护体系布局。
  按流域、区域建立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做好污染源和排污口的监控。按照水体功能区划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分区分片治理水土流失,切实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
  东翼地区,在做好上游水土保持的同时,结合韩江中下游高陂、潮州供水枢纽和下游五闸联合调度,确保韩江水质达标;通过对榕江、练江、枫江等河段的水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水体功能。
  西翼地区,在确保跨省、跨市水质达标交接的前提下,通过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小东江、袂花江下游、九洲江下游、鉴江吴川段等河段的水体水质。
  四、重大工程
  (一)水库工程。
  1.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州水库位于鉴江流域上游,由良德、石骨两座水库连结而成。水库集雨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原设计正常蓄水位90米,总库容115亿立方米,总装机2.6万千瓦,已运行40多年,是一宗以供水、灌溉为王,结合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针对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规划对高州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进一步解决库区移民问题。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含库区移民)由茂名市组织实施。
  2.鹤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鹤地水库位于九洲江上,集雨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库容约11亿立方米,已运行40多年,是一宗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针对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规划对鹤地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由湛江市组织实施。鹤地水库是湛江市的重要水源地,其供水状况对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应在实施除险加固的同时,加大扩库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力度。
  (二)城市防洪工程。
  1.汕头市区防洪工程。汕头市位于韩江三角洲下游出海口,主要受韩江洪水和沿海暴潮的威胁。在堤库结合的条件下,北面片区作为汕头市防洪(潮)重点,按1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规划建设;南面片区按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
  2.潮州市区防洪工程。潮州市位于韩江下游,主要受韩江洪水威胁。在韩江的防洪工程体系中,城市防洪主要靠堤围设防,韩江南北堤按50年—100年—遇防洪标准建设,韩江东岸堤围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规划建设。
  3.揭阳市区防洪工程。揭阳市地处榕江中下游,市区主要受榕江干流南河和榕江的一级支流北河的洪水威胁。在榕江的防洪工程体系中,城市防洪(潮)主要靠堤围设防,规划榕江大围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
  4.汕尾市区防洪工程。汕尾市地处沿海,市区主要受沿海风暴潮威胁。通过汕尾堤(由砂舌堤和市区防潮堤两部分组成)设防,按50年—遇标准建设。同时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按50年—遇标准对红草马宫堤围进行达标加固,使其逐步成为城市防洪(潮)工程的组成部分。
  5.阳江市区防洪工程。阳江市地处漠阳江下游,主要受漠阳江洪水和沿海台风暴潮威胁。在漠阳江防洪工程体系中,城区主要靠堤防设防,其城市防洪(潮)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规划建设。
  6.茂名市区防洪工程。茂名市地处鉴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区,鉴江流域二级支流小东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市区主要受小东江洪水威胁。在鉴江的防洪工程体系中,城市防洪(潮)主要靠堤围设防,规划按50年—100年—遇标准建设。
  7.湛江市区防洪工程。湛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西濒北部湾,市区主要受独流入海的河流小流域洪水和沿海台风暴潮威胁。以赤坎、霞山为中心的城区按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并结合城区发展的需要,对东海围等按3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建设。
  (三)江海堤围工程。
  1.汕头大围加固达标工程。汕头大围由捍卫汕头市北面片区的江海堤围和防潮闸(不含牛田洋堤)构成。根据韩江“堤库联合运行”防洪规划,该工程按堤库结合达100年一遇标准。
  2.棉北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棉北海堤处榕江出口的海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堤基承载能力差。规划按防御50年一遇台风暴潮标准对大堤除险加固达标,并对13宗穿堤涵闸进行维修加固。
  3.乌坎海堤加固达标工程。乌坎围位于陆丰市,包括螺河入海东支(东河)左岸堤防(即东海段)乌坎河下游右岸(即城东段)、东河8孔和排水闸3个部分。防潮标准为50年—遇加11级风浪爬高,全堤段加固达标。
  4.南渡河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南渡河堤与南渡河水闸、花桥河水闸构成共同抵御洪潮的第一道防线。规划在原按10级台风加暴潮标准实施的海堤加固工程基础上,按50年一遇加11级风浪爬高的标准进行加同。
  5.鉴江干堤化州东堤加固工程。鉴江干流在化州境内流经南盛、鉴江开发区、东山、同庆、长岐等镇区。鉴江干堤化州东堤从南盛拦河闸到长岐,全长44.7公里,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四)灌溉工程。
  1.湛江治旱工程。继续实施雷州半岛西南部治旱规划安排的徐闻大水桥水库、雷州土乐水库、余庆桥水库除险加固等骨干工程,通过水库加固扩容、灌区改造和引、提水工程相结合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同时,规划在雷州半岛西南部以外干旱区,加固扩容9宗中型水库,新建、加固两宗中型引水工程,对雷州青年运河实施节水改造及建设一批面上治旱工程。到2010年,基本缓解湛江市连片干旱地区缺水问题。
  2.高州水库灌区改造工程。高州水库灌区包括高州市中部、东南部、茂南全区、化州东南部、电白西部、吴川市中南部以及湛江市坡头区东部,共56镇。原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经过多年运行,失灌严重。为此,规划对灌区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包括渠道工程、建筑物工程及田间工程;经全面改造,灌溉面积达到125万亩。
  3.雷州青年运河灌区改造工程。雷州青年运河灌区位于雷州半岛北部,跨湛江、茂名两市。灌区范围总耕地面积343万亩,可灌溉面积228万亩,灌区工程已运行40多年。针对渠道工程失管、失修导致失灌严重(目前实际灌溉面积100万亩,仅占原设计灌溉面积的50%),以及渠道工程未配套、渠道防渗不完善等问题,规划加大对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改造的投资力度,对灌区进行分期改造。
  4.潮汕灌区工程。在潮州供水枢纽建成后,整合原韩江下游地区北关、安揭、东风、江东围、攀月头、隆都、苏北、溪南、苏南、一八和上蓬等灌区,形成一个由潮州供水枢纽和下游六闸统一调度保证供水的大型灌区,总灌溉面积80万亩。
  (五)调水工程。
  1.揭阳调水工程。揭阳调水工程覆盖范围包括揭阳市区和揭东县东部六镇(曲溪、云路、玉窖、登岗、炮台和地都)。规划于韩江北关渠首上游鹿湖设取水口,以隧洞引水方式,采取铺输水管线、设加压泵站等措施,经高厝塘、古巷至揭东县云路镇兴盛村交水点。
  2.潮阳引韩工程。规划于韩江梅溪西岸设取水口,利用管道经汕头市区,越过牛田洋,将原水输送至潮阳区交水点。
  3.南澳调水工程。南澳作为我省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要从根本上满足其用水需求,须从岛外引水。总的规划思路是引韩江水并以输水管道过海,输送原水至岛上交水点。近期要抓紧南澳引韩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
  4.汕尾市调水工程。汕尾市所辖海丰县、城区和红海湾开发区淡水资源较缺乏。规划对以公平水库为龙头的水库群进行改造,并结合蓄水、输水渠网的改造和建设,实现联合调节,增加可供应水量,为上述县区提供水资源保障。
  5.鉴江口调水工程。规划从鉴江出海口的吴阳沙角旋处设闸取水,年取水量约28000万立方米,满足东海岛、坡头区的用水需求,同时满足河口地区灌溉、防洪、防潮、拒咸、供水要求。
  6.茂名市东南沿海地区调水工程。茂名市东南沿海地区为茂名资源型缺水地区,要从根本上满足该地区用水问题,须从其他地方引水解决。总的思路是从袂花江上游和罗坑水库、黄沙水库调水,解决该地区的缺水问题。
  (六)水资源保护工程。
  1.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河道整治、引水冲污、治理重点污染源、建设沿岸截污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实施榕江、练江、枫江、潮安内洋南总干渠、黄冈河、小东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综合整治工程。
  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未治理地区的治理和已治理地区的维修加固,实施鉴江上中游和雷州半岛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工程,使其防御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在充分考虑水质水量的情况下优先选用优质水源,通过现有自来水管网延伸、建设适度规模的镇级中型水厂、连片的集中供水厂、村级小规模的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等措施,解决粤东、粤西七市农村102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协调发展。加大省对东西两翼地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对列入本规划的项目分类支持:1.水库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海堤工程,省级补助按照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补助政策执行;2.灌区工程,省级补助按照北部山区县(市、区)项目干渠以上部分投资的50%安排,非北部山区县(市、区)项目按干渠以上部分投资的40%补助,资金在省级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3调水工程,除省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的项目外,其他项目是否给予补助,视省级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财力情况而定;4.水资源保护工程,按省现行补助政策执行。
  (二)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投资机制。发挥各级政府水利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合理确定和增加水利投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足额征收各类水利规费,落实各级水利建设基金。拓宽资源开发思路,通过土地经营开发权的转让与拍卖、河道整治、土地升值、房地产开发等市场运作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通过业主招标、项目融资等市场化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和社会捐助,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
  (三)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指导、监督、协调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水利规划,实现防洪、治涝、治旱、治污、防风暴潮和水资源配置的统一管理;在大中城逐步建立水务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水事务,对城乡水资源管理、开发、经营实施一体化管理。二是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明确水管单位性质,推进水管单位改革;实行管养分离,精简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水价按成本计收,促使水利工程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
  (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水。继续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水资源意识、水环境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适时修改水资源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江河水质和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实现依法治水。

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化专项规划

  一、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两翼地区各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工业化,工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东西两翼地区七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76家,工业总产值3027亿元(当年价),与1995年相比,年均递增16.3%。
  ——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体。各市初步形成了工业门类众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发展,以轻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汕头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和机械装备,潮州的陶瓷、服装、食品、印刷包装、揭阳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化工医药,汕尾的服装、电子电器,湛江的石化、近海油气勘探开采、电力、造纸、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农副产品加工,茂名的石油化工和乙烯后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阳江的五金刀剪、食品等,已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澄海工艺玩具生产基地、潮阳音像制品生产基地、潮南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潮州枫溪陶瓷生产基地、庵埠食品生产基地、揭东开发试验区、揭阳普宁中药材市场、陆丰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家用电器生产基地、茂名石化产业园区、阳江工业园区等已初具规模。
  ——培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2005年,两翼地区最大工业企业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销售收入达412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有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茂名实华、湛江东兴、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阳江喜之郎集团、汕头海洋集团、汕头宜华企业集团、潮州华丰集团 汕尾信利电子等;还有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区域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如汕头超声,潮州三环集团、华业包装,揭阳榕泰、康美药业、巨轮模具,汕尾亿达洲集团,湛江纺织集团、冠豪公司,茂名华粤公司,阳江十八子集团等。
  (二)主要问题。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对产业资金吸引力较弱。地方政府部门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还较模糊,工业的主导性地位仍不突出;市场秩序欠佳,社会诚信有待提高;地价、电价、水价偏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待完善。投资环境问题制约了工业资金的流入,吸引民资等力度也不够。
  ——工业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2005年东西两翼地区人口占全省33.4%,但工业总产值只占全省8.4%;人均工业总产值9858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21.7%,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工业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大产业比例为18.6:44.6:36.8,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9.7%。总体来看,经济发展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薄弱 当前东西两翼地区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王,工业行业普遍“低、散、弱”,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且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协作程度低,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除市级工业有一定发展外,县及县以下工业基础较差,县级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
  ——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少。2005年,东西两翼地区高技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4.8%,远低于全省28.7%的比重;东西两翼地区专利授权量3649件,高技术工业总产值145亿元,新产品产值136亿元,分别只占全省总量的12.5%、13.8%、3.8%;东西两翼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1437人,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2.4亿元,分别只占全省同口径总额的7.1%、4.2%。
  (三)发展机遇。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已经出现,以石化、汽车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流,并呈现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联动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我国面临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2002年我国引进外资首次超过了美国。据分析,这次转移高潮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
  ——我国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机遇。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全国各地纷纷研究制定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工业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出要抢抓国际资术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国际制造业基地。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世界重化工业巨头抓紧在我国投资石化、汽车、钢铁和装备工业,制造业面临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既是我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东西部地区人民的迫切愿望。目前,珠三角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急需向外转移,全省面临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东西两翼地区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工业,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珠三角地区产业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形成珠三角地区与东西北地区之间的产业垂直分工,为全省的产业整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方面看,两翼毗邻珠三角,临近港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东翼地区与闽西南、赣东南连接,西翼地区背靠大西南、连接海南省,腹地广阔,是“9+2”合作的关键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将成为我省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合作的重要结合点。
  ——东西两翼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东西两翼地区七市地处沿海地带,海岸发长2229.8公里,拥有湛江、汕头、茂名等深水港口,海陆空交通条件较好,具备发展重化工业、临港工业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条件。西翼地区土地资源较多,东翼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有侨资侨力、民资民力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东西两翼地区已建立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呈现群众要求发展,干部要求发展,各方面希望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我省工业正处于重化工发展阶段,东西两翼地区特别适宜发展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东西两翼地区是我省制造业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