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以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实用化、集成化、网络化为目标,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以现有专业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基础,完善市-县宽带信息网,优化资料收集平台,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分发能力,加快建设气象综合监测信息系统。
三、加强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加强市、县(市、区)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数值预报能力,提高服务产品的传输速度,实现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要在各大广场、公园、主要交通枢纽等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电子大屏幕,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二)全力做好“三农”气象保障工作。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完善“三农”气象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积极开展农业旱情、农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完善全市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建立粮食安全气象警报系统。移动通讯、气象等部门要联合建立泰安气象兴农短信网,及时传递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和对农民有使用价值的各种适用技术和信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做好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风险区划工作,科学指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
(三)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 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的原则,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各级气象部门要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组织协调通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针对我市多发气象灾害和潜在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建设市级移动气象台。切实做好森林火灾、雷电灾害、地质灾害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特别要做好泰山、徂徕山等林场的防雷设施建设和雷电的预测预报服务工作,确保景区及游客的安全。
(四)完善东平湖气象服务。 加快东平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湖区建立5个自动气象站,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切实为沿湖养殖、旅游、南水北调工程等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
(五)积极开展交通、旅游气象服务。 建立高速公路、市内旅游景区景点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随时收集并提供道路、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实况服务。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的研究,不断提高区域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积极开展高速公路道路结冰、降雪、大雾和能见度预报服务,开展大风、大雾预报服务以及旅游景区景点的晴雨预报服务。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做好高速公路、旅游景区景点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