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等文件,指明了全省信息化发展道路,并制定了《
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等政策法规。市成立了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管理全市信息化工作,初步解决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茂名市市区公众信息网络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问题的通知》、《茂名市人民政府信息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全市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作出了创造性的指导,较好地解决了各部门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科学模式下进行。
㈡ 存在问题
1、信息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都刚刚起步,规模、产值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产业化水平不高;以信息内容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2、企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信息化在我市进程缓慢,呈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以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信息化开展很好;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决定着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也决定着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村信息化发展滞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在“十五”期间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资,以及省对高州、信宜两个山区市进行山区信息化的扶持,我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全国普遍存在的农村信息化特点在我市仍然很明显,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信息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信息化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资金和技术人才匮乏、资源共享不够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信息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信息化的滞后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资源整合和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共享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孤岛”现象仍然严重,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是“十一五”期间最大的任务。
㈢ 发展环境
1、信息化竞争带来巨大挑战。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新经济中的先导产业,信息化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率等作用越来越明显。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也需要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政府管理服务的公平、公正及透明度。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对信息化提出更高更快的要求。我市正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阶段,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市要把信息化放在突出的位置,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㈠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