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

  (五)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工程,提高气象应急反应能力。要按照《肇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制订实施《肇庆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移动综合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以及县、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六)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工程,提高气象资源利用能力。一是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气候资源普查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前提。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气候、生态变化,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增加特色经济、特色农业等专项气候资源区划,为我市制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市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时,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免遭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建设人工增雨工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要求,成立我市和各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全面履行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职能,加大人影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减轻干旱等气象灾害损失。要改善人影作业装备,完善人影业务技术系统和人影决策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质量和效果。要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人工增雨基地,建立农业抗旱、水库蓄水、森林灭火、城市降温和调节严重空气污染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气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气象等部门编制发展规划、科技计划时,要加大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和活力。科技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影响我市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市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气象人才工作规划,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