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005年,全省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和旅客周转量达到8.06亿人和945亿人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22.8%和18.7%,年均增长4.2%和3.5%。全省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达到8.28亿吨和3470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9.5%和49.3%,年均增长1.8%和8.3%。
虽然我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无论是从总量上所提供的运输供给能力,还是从水平上所反映的运输效率,以及从结构上所体现的综合效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综合交通总量规模偏小,交通网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交通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时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支撑,交通运输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也面临新的环境与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加速调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省旅客和货物运输市场将持续趋旺,交通运输需求将稳步增加,经济和社会对交通运输超前发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在我省确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新的战略目标和环渤海地区及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崛起的形势下,我省交通运输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要求交通基础设施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布局、结构和水平上,都必须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预测到“十一五”末,全省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将分别达到10.1亿人和138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4.5%和6.6%;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达到9.8亿吨和560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3%和5.7%。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更加注重交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推进交通投入的市场化改革。由于我省处于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位置,具有加快建设的政策环境。但同时也面临改革滞后和环境、生态、土地等因素制约加剧的诸多困难。
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总量,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适应交通发展新趋势,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水平,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尽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适应全省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需要,瞻前研究大问题,提出新思路,谋划大项目,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