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是继续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坚持走“弃粗增精”的路子,尽快实现由低变高的产品结构转变,拉长钢铁产业链,提高钢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要围绕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智能车库、环保设备等优势产品,多途径引进大项目,膨胀壮大现有企业,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靠大联强等途径,努力扩大纺织、化工、建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规模,加快非钢产业发展,提高非钢产业的比重,逐步改变我市钢铁产业“一业独强”的局面。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扩大型钢、粉末冶金、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四大产业,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以上。五是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扶持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4家;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新创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4个,努力实现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三)繁荣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加快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尽快制定高水平的中心商贸发展规划,特别要搞好步行街、夜市、小商品批发市场、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重要商贸设施的选址定位和建设;积极推进银座、馨百、泰山盛世嘉园、沃尔玛、十八乐、金茂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提升我市商贸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雪野旅游度假区开发,全面推进规划编制、项目引建与运营管理;加快莱芜战役纪念馆升级改造,力争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重点扶持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钢铁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继续支持鼓励文化、会展、金融保险业及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当作调整结构的良好机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二是继续坚持大投入、大产出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个基地”、“四个功能区”建设、加快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上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今年,初步安排全市重点建设项目38个,总投资225.3亿元,其中当年计划投资124.9亿元。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包装好、推介好重点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强银行与项目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引导更多的银行贷款投向重点项目;要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缓解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压力,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