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扩张资源,深化改革,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楚雄职教中心建设,加强对各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师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统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职教资源,重点建设  3-4所州属中等职业学校、2-3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3-4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3.5万人左右,使我州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我州人力资源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按照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战略目标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实现人才总量的稳步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制定并实施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抓紧建立各类专业性、区域性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支撑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职业能力服务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的规划部署,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加快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在各类职业学校中,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迈出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新步伐。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围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立足彝州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创建民族文化品牌,努力创作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和有市场竞争力的舞台艺术、美术、影视、音像、图书等文化艺术精品。重点扶持体现彝州民族特色、宣传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团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继续组织实施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2131”电影工程,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终端的基层宣传文化网络。积极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抓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网络,繁荣民族文化事业,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推崇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文化事业重在建设的方针,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在盘活存量,提高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的同时,突出重点,建设好州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和改扩续建7个县图书馆、5个县文化馆、77个乡文化站、200个村文化室,建设好州级科技馆,力争5个县建成科技馆,有效增强文化设施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地方志编纂和地情研究工作,实施好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加快档案事业发展。
  五、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努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常见慢性病和职业病。依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县乡卫生管理体制。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实行城乡医疗人员交流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十一五”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州农村。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医疗卫生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方向,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州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达2.58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2.7人,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云南省领先水平。加强食品安全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促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加大对医疗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六、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坚决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大投入,强化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认真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重视解决好婚前医学检查率偏低,缺陷人口出生率上升的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重视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综合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等人口安全问题,改善人口结构。加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
  七、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提高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我州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每县市建成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一块标准田径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以体育健身服务为基础,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全州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45%,青少年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八、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
  加快州县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实力。组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开展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好全州230个人口在50户以上通电的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和1200多个人口在2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继续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实施好州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到2010年基本消除边远山区通讯盲点。
  九、加快发展残疾人和社会福利事业
  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满足残疾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强化乡镇、社区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探索建立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制度。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提高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率,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化进程。

第二节 把就业和社保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把政府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大投入,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努力创造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全州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面向市场的就业培训和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和规范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劳动力服务网络。做好重点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效拓宽就业面。加强社会就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到2010年,开发就业岗位13.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万人,其中促进和帮助6.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帮助2.5万名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女40岁以上和男5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