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市人民政府要本着抓大扶小的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配套、奖励、贴息、补助等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含量高的企业,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重点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创新,加快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抓住国家和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以突出“打造彝族文化精品、建设彝族文化名州”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立足我州“一彝三古”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建设昆楚、昆攀两大文化旅游经济带,突出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楚雄彝族文化旅游园区、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坛文化工程三大重点项目,打造彝族文化、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古镇文化四大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出版印刷业、休闲娱乐业、影视演艺业、乡村文化业五大产业,实施点燃一把火(火把节)、舞起一条龙(禄丰恐龙公园)、炒热一支花(楚雄山茶花)、打造一个镇(黑井古镇)、唱响一首歌(楚雄好地方)、做大一片林(元谋土林)“六个一”工程,把楚雄州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黄金走廊、彝族文化名州。到“十一五”期末,力争文化产业成为我州的新兴重点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遵循文化产业成长规律,针对文化行业和单位的特点,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坚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制定实施对不同地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收集、归类整理、抢救保护的规划,并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库。遵循民间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划定重点民间文化保护区、保护点等办法,加大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非物质传播文化、文化遗产、文物、民间艺术、文化传人的保护。建立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所,定期不定期免费培养民族民间文艺骨干,授予一批民间艺人称号、命名一批民族民间传承地,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保护与开发并举,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乡镇、社区文化站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特色文化,扶持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民间工艺产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杜绝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提高全州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品位和知名度。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
立足“一彝三古”的优势和特点,坚持以建设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和楚雄彝族风情园为重点,加快推进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楚雄紫溪山、永仁方山、大姚昙华山、百草岭等自然风景区的建设和各类旅游小镇的提升改造和开发建设步伐,做好承办第21届国际茶花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赋予特色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打造亮点、推出精品,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的精品旅游区”。
三、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现代商务服务业和物流发展规划,建立现代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监控、贸易促进、商业信用、法律法规六大体系。加大对流通领域的投入,重点发展餐饮、居民服务业,培植一批重点流通企业和重点市场,力争把楚雄建设成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物流园区及商贸和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以支撑现代物流发展。以铁路、公路货站、大型批发市场、商贸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物流运输平台、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构建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楚雄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山、广通、元谋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以城市为依托,乡镇为支撑,村级为基础的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高电话、电脑、上网普及率,逐步建成以宽带网为基础的覆盖全州的信息化网络。继续建设和完善州级公众信息网络平台。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及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公众信息化的普及,到2010年,建成体系完整、技术先进、大容量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力度,加快全社会各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大社区信息化的普及和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和家庭智能化系统建设,建成覆盖社区治安、应急救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五、规范、有序发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
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优化信贷结构,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扩大信贷投放领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发展。积极发挥保险业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支持保险企业改革与发展。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大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加大购房贷款力度,大力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四节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乡村道路、水、电、通信、高稳农田及流通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按照加快构建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电能源开发、水管理和水利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工程,缓解农田灌溉缺水矛盾。实施山区民族地区“五小水利”、“山区小康水利”、“基本烟田水利”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服务的能力。积极配合做好“滇中调水”工程楚雄段的工作。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二、切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南永二级公路二期工程建设,积极配合支持建好永武高速公路,争取省道226延长线二级公路、禄武二级公路、楚广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积极支持国家和省实施成昆铁路广通至昆明段复线、广大铁路复线等周边地区铁路干线通道能力建设,增强铁路路网的整体运输能力。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实施“三纵四横”主骨架公路网、彝州“黄金大三角”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和客运站点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的路、涵、桥配套、出境断头公路的连通工程建设,基本实现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通村公路通畅化,农村客运网络化,民族乡和民族聚居乡人口相对集中又有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目标。积极争取省“9210”干线公路网中环昆外环线贯穿我州武定、元谋、双柏、楚雄、牟定、禄丰6县市路段在“十一五”期间修建。同时,尽快构建楚雄南下南亚方便快捷的交通干道。
三、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多元投资、市场化经营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开发,高起点抓好防洪、防空、防灾、道路、环保、给排水、绿化、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四、着力抓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和省实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大力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州水能、煤炭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滇能集团等水电开发企业,以流域规划为指导,按“流域、梯级、统筹、综合”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水电建设。坚持煤炭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大煤炭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大火电开发力度,有计划地做好罗茨等深层煤田开发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加快“西电东送”通道和全省统一骨干电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完善农村、城市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五、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突破高中教育“瓶颈”、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为重点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为主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场、馆、站为重点的科技、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卫生医疗网点为重点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乡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为重点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其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