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农业产业化基础。切实搞好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完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着力搞好优质烟、优质米、特色畜禽、优质林果、优质茶桑、优质水产品、中药材、专用薯类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培强龙头企业,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加快发展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亚麻、食用菌、油橄榄、花卉等新兴优势产品和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整合州、县市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普及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积极稳妥地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品质和外销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到2010年,力争50%左右的农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主要畜禽产品检疫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积极支持农民组建专业技术协会,重视培养农村经纪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广“公司+协会+经纪人”、“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改善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两免一补”中由地方按比例承担部分,要优先安排并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网络,每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大幅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探索建立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室、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五、着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为主、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巩固扩大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的覆盖面。建设适应农民需求的文化娱乐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使全州绝大多数村庄面貌有新的改变。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构建农村和谐流通环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采取建立派出党政干部、各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扶等方式,积极帮助农民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把适合农村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到农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加工转化升值,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样化的征地补偿形式,保障农民的权益。按照省的规划部署,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疏通就业渠道,开展中介服务,大力抓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服务,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七、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坚持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小额信贷、产业扶贫、社会科教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项扶贫综合开发资金,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进乡、入村、到户,提高扶贫效益。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缩小地区差距。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使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群众能够通过移民开发实现脱贫和发展。高度重视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使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八、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逐年加大对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新风尚。
第二节 着力推进工业强州进程
一、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本着立足资源、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加快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科技进步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吸收消化再创新为主,提高技术水平和再创新能力;坚持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导向,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培强做大烟草工业、冶金工业、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六大工业产业。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依托红塔、云白药、云冶、云铜、云锡、滇能、德胜、澜沧江酒业集团和省国防科工办等的联合合作,依托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品牌优势,培育名牌产品,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各大产业中选择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加以扶持,规划实施好“楚雄州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一是巩固提高烟草产业,整合卷烟配套产业。实施“两烟”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卷烟生产搬迁改造工程,争取红塔集团在楚烟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增加市场配额方面予以倾斜,形成楚烟发展的新优势。整合楚雄现有卷烟配套产业,集中资金改善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改造提升冶金矿产业。加快钢铁工业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力争突破武定鲕状赤铁矿采选冶技术,开发利用硫铁矿资源,发展硫酸及铁精矿,破解铁矿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支持德钢公司尽快形成350万吨/年生产规模。依托云铜集团整合州内铜矿资源,做大铜矿产业。着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对州内铂钯矿资源和牟定稀土矿资源、姚安银铅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以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为重点,建成云南省重要的钢铁及铜等有色金属和稀土、铂钯等贵金属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医药工业。加快制药产业的综合开发,建立彝药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制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辅酶Q10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发展,并做好后续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开发,带动楚雄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四是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尽快培植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形成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提高啤酒系列产品品质,实施规模化战略,扩大生产规模。五是壮大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我州小水电、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水能、煤炭资源开发步伐。支持滇能集团加快州内水电开发及南方电网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支持长江水利开发总公司在金沙江上游实施乌东德、观音岩水电站建设。整合州内煤炭资源,加快煤矿改扩建,支持吕合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扩大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年生产规模。支持生物质能源开发。六是加快发展化学工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楚雄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期工作力度。整合州内钛矿资源,支持云冶集团建设10万吨高钛渣及12万吨钛白粉项目,建设钛工业基地。整合州内石英砂资源,发展玻璃制品业。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工业,形成以柠檬酸、酒精为主的全省最大的生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快氮肥和磷化产品的升级换代。
二、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与行业整合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发挥园区集聚效应。继续推进楚雄经济开发区发展,抓紧做好楚雄、禄丰两个省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成元谋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争取列入省的园区规划建设。楚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烟草及其配套加工业、制药、有色冶金、绿色食品加工、化学工业、机电制造加工业;禄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钢铁为主的冶金、水泥为主的建材、钛矿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元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无公害特色蔬菜加工基地建设和生物化工业。其他7个县,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规划建设工业小区,逐步把工业小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加强工业园区的政策引导,把中央、省、州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改善园区发展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平台。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工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