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瓶颈”明显缓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左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7万人左右。五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6万人次左右。城镇化率达到32%以上。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严格土地管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4%。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50平方公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在全州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10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万人。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州农村。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行政管理体制、财政和投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2亿美元左右;五年累计利用州外资金100亿元,年均增长10%。

第二章 经济发展布局

第一节 经济布局的思路及原则

  一、布局思路
  按照全省“一极、三向、五群”空间开发战略布局及主体功能区划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加大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打破小区域分割,改变产业发展“小、散、弱”的现状,充分体现省将楚雄州列入优化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实现跨县域发挥我州现时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角度出发,楚雄州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路为:充分发挥楚雄州位于省确定的滇中发展核心区、内外开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区的优势,以昆明、攀枝花以及周边州市的产业发展和市场为依托,以楚雄中心城市为龙头,以现有和将建设的交通主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为纽带,沿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昆楚、南永、永武、元双四条经济带,以经济带为区域经济单元,使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企业向经济带集聚,整合经济要素、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使我州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点状组团,带状布局,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相推进的发展格局。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循环,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参与构建省提出的楚(雄)大(理)经济带,充分发挥楚雄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同时,将我州的经济要素有效融入贯穿州境的滇缅、川滇两条经济大通道,发挥经济大通道的辐射效应,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布局原则
  按照既遵循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又紧密结合楚雄州实际,同时与省的区域开发战略布局相衔接的要求,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改革创新原则。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制度环境。二是统筹协调原则。本着落实“五个统筹”,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的要求,逐步实现以行政区划布局生产力向以区域布局生产力转变,建立起以资源、劳动的区域分工为基础,实现专业化协作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能充分体现各县市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内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使区域内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从低效率地区转向高效率地区。四是优势互补原则。立足于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生产要素、经济基础,建立优势互补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全州的整体竞争力。五是以开放促开发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整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参与与相连区域和省内、省外的产业分工和经济交流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下衔接、内外沟通、大进大出的格局。

第二节 构建四条经济带

  一、昆楚经济带
  依托昆楚高速公路、昆大铁路、320国道交通干线网络,融合楚雄、禄丰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烟草及其配套产业;以钢铁、铜、钛、化肥为主的冶金化工业;天然药业、机械制造业和煤炭采掘业;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业;以辅酶Q10、柠檬酸为主的生物化工业;以优质稻、核桃、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品等种养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以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族风情园、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紫溪山自然风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业。
  二、南永经济带
  依托南永二级公路交通主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融合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铂钯、铜为主的冶金矿产业;以缫丝、棉纺、麻纺为主的纺织业;天然药业、煤炭采掘业、制造业;打破行政区划,布局发展以优质核桃、蚕桑、优质稻、马铃薯、板栗、葡萄、蜂蜜、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和啤酒、藕粉生产为主的绿色食品业;开发以文化古镇、自然风光、观光农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三、永武经济带
  依托在建的永武高速公路,辅之以交通支线网络,融合永仁、元谋、武定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钛、铁、铂钯和木纹石开采加工、酒精生产为主的冶金化工业;以无公害冬早蔬菜、反季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加工、壮鸡饲养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以白药基地为示范带动的中药材种植业;以土林风光、人类发祥地、金沙江自然风光、红色旅游、狮子山、方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四、元双经济带
  依托现有元--牟--楚--双交通干道辅以交通支线网络和努力争取修建省道226延长线二级公路,融合元谋、牟定、楚雄、双柏县域经济。重点布局发展:以铜、铁、铂钯资源开发为主的冶金矿产业和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仔猪、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茶叶、腐乳、白酒、脱毒红薯、林果为主的绿色食品业和林产品加工业。

第三节 融合两条经济大通道

  一、融合滇缅国际经济大通道
  依托穿过州境的以滇缅国际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为基础形成的滇缅国际经济大通道,通过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仓储设施,以及综合的、专业的商品市场和旅游服务网点,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大通道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融入国际经济大通道的能力,扩大我州与国内外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好地整合州内外资源,开拓广阔的州外市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融合滇川省际经济大通道
  依托穿过州境的以成昆铁路、在建的永武高速公路为基础形成的川滇省际经济大通道,通过搞好配套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主动承接昆明、攀枝花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形成与昆攀两大经济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三章 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编制《楚雄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分类建设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时期在重点抓好1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统筹,把各部门、各渠道的有关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形成合力,力争每年每个乡镇有一个自然村实现硬件达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体制。推进骨干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聚集的布局调整,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动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在扩张城镇经济的同时,完善城镇体系,健全城镇功能,使农村小城镇成为整合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和桥梁,有效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促进城乡功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农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建设,使农民人均拥有1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采取群众投工投料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搞好乡村公路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州通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通村公路基本实现通畅化,90%以上建制村实现晴雨通车。加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工程,重点培植特色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主要包括野生菌等)、木材林产品、林产化工、林木种苗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五年新增10万口沼气池,解决35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注重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