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五年,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的五年,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是民族团结、平安和谐的五年。总结过去五年的实践,实现彝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营造团结干事的氛围,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楚雄州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具有加快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浪潮,为我州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利用外资,承接新的产业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具有加快发展的国家政策导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省区加快发展,投资将向“三农”和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倾斜,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给予更多的特殊扶持政策,这对我州争取国家的扶持,加快发展非常有利。
(三)具有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云南省“十一五”空间开发战略布局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楚雄州列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滇中核心区域、全省最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化开发区、全省要重点构建的滇中城市群,其主体功能是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云南省参与“9+2”、“10+1”区域协作、竞争的主体,这将给楚雄州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四)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需求看,随着我州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将推动汽车、住房、旅游、教育、医疗等消费持续扩大,消费需求的总量将不断增长,消费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从供给看,我州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力资本不断增加和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将为我州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州委针对我州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建设诚信社会,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五)具有加快发展的明确方向。经过“十五”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州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清晰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六)具有加快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鼓舞下,全州各族人民不甘落后,思富裕谋发展的信心足、干劲大,加快发展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形成了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随着全国、全省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参与省内、国内乃至国际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发展不够、质量不高、实力不强,仍然是彝州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治理污染的任务繁重;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实力不强,财政自给率低;农业、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较弱,瓶颈制约仍未消除;贫困人口多、范围广、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禁毒、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改革开放程度不深,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仍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还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体上看,我州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加快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我州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加快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工作行动中,奋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实现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大改革促进大发展、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创新促进大发展、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落实促进大发展、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理念,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不懈地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教、建产业、促和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州”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促进快速增长,注重质量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着力搞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楚雄,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我州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从全面建设彝州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全州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利益关系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着力创新体制、激活机制,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能力。
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持续打好农业、交通和城镇建设三个发展基础,坚持实施科教人才、全方位开放、民族文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努力把楚雄州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业重镇、绿色经济强州和彝族文化名州。
二、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发展的趋势和条件,立足州情,“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生产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到3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2010年突破18亿元。粮食产量每年保持94万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为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
--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7: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死亡人数低于1人/亿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明显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交通、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到201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4公里。力争2010年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力争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每年减少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