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以手扶拖拉机为重点的拖拉机及驾驶人员专项治理活动,农机“三率”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年内力争有2万台以上的拖拉机办理挂牌办证手续,完成3万人次的驾驶员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
3.加快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快构建设施先进、覆盖城乡、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金农”工程,加快建设以农情电子政务系统、雨水情遥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畜牧兽医信息系统等为重点的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年内建成小区域气象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实现气象信息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推广应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遥感等“3S”技术,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口部门现有网站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信息网络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促进资源共享,着力解决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三电合一”工程,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形成以市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乡镇信息服务站为基础、逐渐向村户延伸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三)完善“三大机制”,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1.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争引项目资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逐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贷款的投入,扩大金融支农规模。
多渠道争引国家、省支农项目资金。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各类项目争引资金力争到位5000万元以上;争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等各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6000万元以上;争取鲁东南林木种质资源库、生态效益补偿等省级以上无偿资金800万元,林业治沙贴息贷款3000万元;争取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等各项资金500万元以上;争取秸秆养畜、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00万元;争取气象设施建设资金100万元。
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市外、国外的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外商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农业项目、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从农产品加工向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延伸,从农业生产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延伸,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
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适时出台鼓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探索建立国家、社会和农民共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机制。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建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农科所、林科所、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龙头,搞好新品种的引进试种试养、传统品种病害防治、渔业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努力在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节能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年内,以市水产研究所为基础,与国家、省海洋管理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日照海洋与渔业科技研发中心,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科研合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系统科技资源,集中优秀技术人员,规范建设东港区西沈马庄果茶菜、岚山区黄墩特色农业、莒县闫庄粮食及良种和五莲县许孟、于里无公害蔬菜及玉米施用硫酸锌镁肥4个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重点抓好20项农业推广技术、10项畜牧兽医技术和36个粮油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和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大力推进“种子工程”,搞好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良种化。2007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良种畜禽覆盖率达到72%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