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现特色,突出特点。依据甘肃科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体现区域特色、因时因地制宜,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甘肃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长,开展卫生科技攻关。
2.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大专院校和卫生科研院所的卫生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加强科技创新,优先支持有原始创新,在SCI及国内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发明专利及有应用开发前景的项目。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立足技术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注重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运用,更好地为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卫生科技需求的优先次序,做好顶层设计,并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突出甘肃地方病、高发病的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卫生科技发展。各地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区域卫生科技发展规划。
4.完善制度,规范发展。依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和标准,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发展和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卫生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卫生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构建卫生科技发展平台。
5.整体跟进,重点突破。我省的卫生科技能力和学科体系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梯度差距,要实施赶超式卫生科技发展战略,逐渐缩小差距,整体跟进。在一些特色领域(如核辐射治疗、地方病防治、中医药研发等)要取得突破,引领卫生科技发展的前沿。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科学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技术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药卫生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医药卫生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创新体系、创新团队和创新节点的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研基地、科研基础条件、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并逐步从政策、环境和投入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加强。在卫生科研资源的互补、集成和向重点领域的倾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得到必要的扶持和发展。
2.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控制鼠疫、霍乱、SARS和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降低结核病、肝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一步研究甘肃主要地方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建立碘缺乏病控制的可持续性长效防控机制,争取达到控制碘缺乏病的目标。
3.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