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产业化经营。以优质(专用)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调整粮食和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品质结构,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各区县要积极扶持、联系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培植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品种推荐、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帮助龙头建基地、解疑难、搞“包装”,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名牌农产品”、“四川名牌农产品”等评选认证,打响龙头企业品牌。全市力争在今年大春季发展农产品订单1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方面发展优质专用水稻订单55万亩以上,优质专用玉米15万亩,优质高粱8万亩,并积极推进大豆、红苕等作物的订单生产;经济作物上发展优质蔬菜订单面积10万亩,优质水果订单面积0.5万亩,优质茶叶订单面积10万亩。
(四)抓防灾减灾。2006年的高温伏旱使我市农业生产受害严重,且对今年生产的滞后影响也非常明显。各地务必:一是要牢记去年严重干旱的教训,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避灾,积极抗灾”的工作思路,做好“抗大灾、抗多灾、夺丰收”的思想准备,制订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搞好主要作物、重大病虫监控,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和防治警报,提高病虫信息的入户率;制订好防治预案,抓好病虫常发区、重发区和突发区的防治工作;及早作好病虫防治工作的组织发动、技术培训和农药、药械等物资准备。要求全市病虫防治面积达到应防面积的95%以上,农村灭鼠和农田除草面积达到8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三是要清醒认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早准备和认真落实“六制旱”(即以水制旱、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科技制旱、以调制旱、以多制旱)措施。四是要做好种子等防灾救灾农资的储备工作,确保生产自救所需。
(五)抓结构调整。以学习、贯彻和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继续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一村一品”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和高粱、优质蔬菜、名特水果、名优茶叶、优质蚕茧、优质烤烟和道地药材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努力实施好今年“高粱及再生高粱产业化示范”、“蔬菜发展提速增效行动”、“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水果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行动”、“蚕桑专业示范村规划及建设”以及“烤烟生产基地建设”等市级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专业示范村,进而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整体推进步伐。通过努力,力争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1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45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0%以上;创建绿色食品基地5万亩;果、茶、菜品种改良8万亩,果园综合利用示范1万亩;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的比重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新增绿色食品4个,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