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要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充实、完善气象业务现代化装备,建设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雷电、大气成分等气象观测、预报和预测业务系统,加快加密自动气象站、中规模卫星接收站闪电定位仪和移动气象站等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尽快配备713天气雷达,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增强天气监测能力,做好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天气气候预测。要构建气象预警应急网络体系,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气象公共服务,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在灾害发生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地避灾服务,有效避免、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全力做好“三农”工作气象保障服务。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开发更多的农业气象产品,积极做好为农业的特色服务;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用天气预报、预测、评估工作,努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预报预警和趋利避害的服务能力。加快气象信息现代化进程,加强与广电、通讯等单位的横向协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寻呼短信、网络终端、无线自动电子气象信息显示屏等途径,不断改善为农村气象服务的手段,实现服务信息快速、及时、直观的入村入户。各级政府要认真组织做好农业气候区域和气候风险区划工作,科学指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建设步伐。要加快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壮大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要提高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人员素质,努力构建全市人工增雨防雹立体化作业网。积极开展针对蓄水、涵养地下水源、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灭火、净化空气和防御冰雹、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加强精细化气象预报的研究,提高区域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要加强对台风、风暴潮、浪涌、海雾等灾害预报方法的研究,为海上运输、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要随时收集并提供道路、旅游景点、近海海面的天气实况服务,努力提高气象预报的定时、定量、定点等精细化服务能力,为交通运输、旅游、重要海上赛事提供现场气象服务保障。
(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实现气象资料信息共享。要打破海洋气象服务、水文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条块分割的局面,尽快实现气象与水利、环保、林业、海洋渔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信息资料共享,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