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宜宾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宜府办发〔2007〕3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依照《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
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分布、发生的新情况及全市汛期天气预报情况,特制定《宜宾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宜宾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现印发你们,并就落实预案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工作的通知》(宜府办发〔2007〕20号)精神一并贯彻实施。
一、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立即着手制定当地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御预案要明确责任,划定当地地质灾害危险点和易发区,公布地质灾害防御的主要责任人和值班报警电话以及各地质灾害危险点主要监测人员的值班电话;应急预案应明确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程序,落实应急反应机构和组成部门的职责,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系统。
二、各区县预案的落实要与“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相结合。我市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预案的任务和责任要落实到部门、乡镇、村社的主要责任人。要充分发动群众,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各区县与乡镇对重点地质灾害要签订防御责任书,落实专人监测。因失职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伤亡事故的,要按照《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各区县要严格执行防灾责任制、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随时掌握情况。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出现灾情要在组织救灾的同时,按灾情速报制度的要求迅速上报。
附件:1.宜宾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2.宜宾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OO七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1
宜宾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我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较为脆弱,加之雨量充沛,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并常引发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已给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地区,地质灾害已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和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贯彻“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对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确保我市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
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发生及分布的实际情况、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危险程度,对全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制定预防方案和措施,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一、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顾
(一)灾情及特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造成危害仍较严重,据统计全市全年共发生各类型地质灾害43起,300余户1000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51万余元,预案外突发地质灾害死亡1人。
通过分析总结,我市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特别集中在降雨时段;二是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三是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采空区塌陷变形,以滑坡及采空区塌陷变形的危害为重;四是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原因是降雨,同时因采矿和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防治工作。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到领导重视、职能到位、责任落实;二是及时编制发布防御预案,落实预防措施;三是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御科学知识;四是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检查工作,切实搞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五是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六是多方筹资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七是积极配合地勘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区划调查与搬迁安置工作;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防治效果。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完善了“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使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预防。据统计,2006年全市预案范围内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起,避免96人伤亡,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
3.2006年预案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2006年,各区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防御预案,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同时,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向受灾害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填写发放“一表两卡”,多方筹集资金对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居民实施了搬迁,逐步推进了重大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
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经费匮乏,监测手段单一,监测人员的技能低,监测工作较为落后;二是个别领导重视不够,责任不明,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三是在确定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时,对已发生过的或险情比较明显的灾害点比较重视,而对隐蔽性较强、威胁严重的隐患点重视不够;四是缺乏防治地质灾害专业技术人员;五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完全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二、2007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市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多样,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体结构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受降雨影响十分明显,地质灾害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9月,汛期地质灾害预防仍是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现就我市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作出预测分析,以指导全市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