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以节约保护资源和开发新能源为前提,重点进行工农业节水技术,水土流失治理及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及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应用研究。
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以预防和减少污染为主,加强污染的治理、新污染源的控制和无污染工业技术研究;“三废”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环境保持与恢复技术研究;城市垃圾再利用技术研究;造纸废水综合处理技术,酿造废水、印染废水、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技术,工业用材料回收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经济型、系列化、成套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研究。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重点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住宅阻燃、无污染建筑材料;住宅节能新技术和城乡美化新技术等;研究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培育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与建设科学化有机结合的中心城镇。
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技术。针对严重危害我市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性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等,力求有所突破。注重重大疫情、灾害快速救治技术研究,老年病防治及中老年亚健康保健学术研究,中医诊疗技术继承与研究。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研究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
自然灾害防御。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观测技术,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发生规律与减灾防灾技术研究;开展各种自然灾害内在联系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应用开发为重点,加强社会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以防范城市和工业重大事故为重点,研究开发对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等多种事故的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技术及应急技术。研究开发提高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安全性能的关键技术。
加大科普设施和科普阵地的建设力度。市、县(市)要建立若干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设施与科普阵地。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把科技目标考核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发展服务。同时,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全面、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科技资源的集成力度,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健全促进和保证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及各级制定的一系列科技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全社会的科技行为,强化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或修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范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运用科技法规促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把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和重视科技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强化科技工作执法检查。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利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服务体制和配套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素质;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市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提高我市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市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2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60件,9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60%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力争40个企业列入省级专利试点企业和专利明星企业,专利侵权纠纷结案率达到90%以上。
(二)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1.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对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技术研究中心给予扶持,提高创新体系服务能力,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以经贸招商活动为载体,引入域外高科技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使更多的国家“863”尖端项目落户德州;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解决新能源、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机械等行业存在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