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发展更趋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20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6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3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5.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3%和4.4%;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76项,其中9项列入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59家企业申请各类专利409件,其中有效专利304项,专利实施率达93.8%。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拆除D级危房5.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已完工5.8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三新工程”顺利推进,2005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286万元。高考本科录取7799人,较上年增加1131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柳琴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村电影“2131工程”作为“枣庄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步伐,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水平。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省21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9枚,总分居全省第七名。环保工作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积极推进。大力推进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连续16年实现土地占补平衡。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53‰以内,全市出生婴儿性别比106.3。
从总体上看,2006年我市经济在承接近几年良好增长势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出质量效益持续提高、总量指标平稳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特点。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比较紧张,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压力很大;外贸出口总量偏小,利用境外资金增长不快;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艰巨,一些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2007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格局,“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总体趋好。从我市实际情况看,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形势下,部分经济指标发展的势头虽然有所减缓,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属于高位运行的平稳阶段。同时也应看到,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实质是为了更好更快、健康持续地发展。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结合的文章,就一定能够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