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优势产业。一是进一步增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内市本级力争达到2000万元,各区县要相应增加,切实加大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围绕“2153”工程,打造工业旗舰。引导、支持“2153”重点企业积极实施新项目、大项目,实现大发展;加强对“2153”企业煤、电、气、油、运及资金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确保企业多产多销;鼓励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资产重组、并购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三是抓好其他亿元企业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与再优化重组的作用, 推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三)突出园区特色,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规范工业用地管理,认真落实规范工业项目及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用于工业园区发展;全面推行工业项目集中会审制度,加快工业园区项目的审批、环评、征地等手续办理,推进项目的建设实施。按照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突出发展特色,积极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推行工业集中区发展目标责任制,组织实施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努力提高企业入园率;推进园区信息平台、物流平台、服务平台建设,配套完善园区软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争取新办省级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鼓励在依法批准的园区内设立“园中园”和“分园”。进一步加快园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园区开放,密切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市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资产重组,促进五大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促进产业整合,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形成产业集中化、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改造。突出抓好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电配套、制药等五大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协作配套和产业延伸,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市盐卤、天然气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一批化工项目的建设实施,尽快把我市化工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引进发展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比例。三是加快发展非公制经济。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重点,加大对高金、美宁、新绿洲、齐全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不断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要认真研究并用活国家农村建设用地的有关政策,鼓励每个区县规划2-3个有条件的乡镇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色工业。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