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徐州市政府关于下达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市服务业优化升级
  抓住入世后过渡期我国服务业加快开放和国际、国内服务业加速转移机遇,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服务业高地。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地位,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社会物流信息公开,加快构建相互衔接、配置优化的集疏运支撑体系。积极联外引强,启动建设"港区联动"保税物流,组织实施农资、板材、建材、工程机械、粮食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推进大宗物资等综合物流中心沿运河港口集聚,专业物流在东三环周边地区集聚。重点支持物资集团、港务集团、储运公司十大物流企业迅速壮大规模,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建设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积极构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二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以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徐州中央百货商务中心广场、天成国贸商厦、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二期工程等重点商贸设施,积极改造提升区域生产资料、汽车及配件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精心打造老城区商贸中心和三环路市场带,形成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贸集聚效应。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老城区各类市场逐步向零售为主的先进业态转型,农贸市场加快"农改超"步伐。继续推进户部山、河清路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鼓励发展专营专卖、总代理制、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重点支持3-5家大型商贸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大力发展镇、村两级连锁超市,促进农村市场全面升温。三是加快培育旅游、信息、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汉文化品牌宣传,联手周边及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城市,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在徐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加快发展自主研发、工业设计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中介机构为载体的信息服务业,加快构建资源共享的社会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推进以社区卫生医疗、养老托老、家政服务等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实现社区服务"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
  (四)提升城市总体竞争力,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
  按照"三核鼎立"空间功能布局,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培育和建设徐连城镇聚合轴,推动区域城市间合作互动,促进徐州都市圈加快形成。一是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围绕建设老城区商贸旅游中心目标定位,加快实施"中优化、东扩张、南融合、西改造、北提升"战略。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切实抓好48项重点工程,年内确保完成投资62亿元。围绕构筑新城区商务政务中心,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9条主次干道建设,1号路路面完成基层筑铺,坝山热电厂、行政办公中心、惠民花园竣工。加快大龙湖改造和上海绿地、香港恒基兆业等重大开发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投资主体,全面拉开起步区建设框架。二是积极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强化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等五个副中心城市功能,突出沿东陇海线开发区、工业集聚区载体建设,重点发展农用化工、林木加工、省际边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沿线节点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徐丰(沛)、徐睢产业聚合轴,以示范镇(村)、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华山、敬安、龙固、双沟、王集等重点工业镇扩张规模,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三是加强徐州都市圈城市间合作与互动发展。抓住新亚欧大陆桥合作发展、苏北振兴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机遇,强化中心城市吸纳、渗透和带动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沟通,通过举办都市圈城市发展论坛、创办淮海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加深对话,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重点构建区域发展竞合机制、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联合编制区域发展规划,联手做强产业链和产业群,共同推进高速路网建设,协同共建区域一体化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和创业环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逐步形成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淮海城市群。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