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徐州市政府关于下达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主要措施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7%、16%和14%;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增长30%以上,自营出口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左右,新增就业4.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4.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突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经济崛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780万亩以上,集中力量培育优质稻麦、特色蔬菜、特色畜禽等十大优势主导产品。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抓好1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扩大到80家,龙头企业建设基地达到25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达到95万户。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护体系。二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推动城乡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创业杯"、"小康杯"、"新风杯"、"家园杯"、"和谐杯"竞赛活动,大力实施100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工程和"三清三创"工程。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三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征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务输出8万人。
  (二)突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按照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速推进年"要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加速转移机遇,坚持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带动全市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创新招商方式,突出蹲点招商和代理招商,强化招商引资财力支撑,完善开发区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签约项目特别是团组招商和会议招商签约项目跟踪考核机制,确保招商效果。重点组织好2006徐州(香港)投资推介会等三个大型综合招商和东陇海产业带等四个专题招商活动,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以上。二是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滚动实施工业项目"千项工程",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南北产业转移等超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确保当年新开工387项,竣工345项,工业投入完成400亿元,增长33%。根据我市空间功能区划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合理引导资源配置,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集中安排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有效促进产业集聚。三是在开发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把各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作为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的主战场,举全市之力加快规划建设。突出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地位,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引领铜山经济开发区和贾汪经济开发区整体联动,错位发展,加快构筑市域工业发展核心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市)开发区和各类特色工业集中区,加速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集约发展。四是在企业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突出25家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开发重点产品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在现代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六大工业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组织实施100项高新技术创新项目、30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突出徐州科技创业中心集聚功能,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创业中心,争取设立省级医疗电子产业园。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集团,形成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五是在创新政府引导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根据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整合、扩大产业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政策、项目的支持,特别对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扶持,逐步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机制。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建立循环经济产业筛选机制,将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等指标纳入项目审核和土地供应考量范围,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严格限制"高一低"项目建设。继续完善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机制,制定差异化考评标准,适当增加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考核内容,科学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工作成效。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