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改善管理、加强服务”的方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贫困农民技能培训。打造10大劳务输出品牌,建设150个培训输出基地,5年培训150万人,实现全省农民年出省务工超1000万人,年劳务收入过1000亿元。
(五)以湘西地区开发为主战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辅之以救济式扶贫等方式,以20个国贫县为重点,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民转移培训。
--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湘西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重点抓好湘西地区开发规划中确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六)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网络。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80%的乡镇建成综合性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提高农村生殖健康水平和新生人口素质。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供投入保障。
--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增加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稳定、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合理水平;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合理补偿机制,农业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扶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资总量。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新增预算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建立稳定的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调整投资结构。财政支农投资重点支持以下领域: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创新投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探索新农村建设中民办公助、以奖代投等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投资效率。按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要求,加强各种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制度。
--增加支农信贷。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确保信用社新增存款的60%以上投入农业,50%以上的农民得到贷款支持。开办农业产业化政府信用协议贷款,促进我省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大幅增长。加强银企合作,扩大各类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