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建设和提升支撑有力、服务高效、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品种。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省级种苗基地为龙头、区域种苗基地为骨干、县级种苗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及种子检测、加工、储备设施,选育一批优质、专用、高产、高抗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种苗产业发展。在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的基础上,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50%。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等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养殖量)占比达到85%,基本解决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建立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县级及区域性农技推广站的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实施农村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区域站),加强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县乡动物防疫站和动物卫生监督站建设,推广先进实用防疫防治技术。
--健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服务农业的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10家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新型营销网络,鼓励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形式,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启动省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建立相对完备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五)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
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支持建设农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实施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水电、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用上清洁能源的农户比重达到25%。加快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30%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