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保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效益、科技兴农、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战略。其中,根据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其战略重点是: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转化增值;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着力扶持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增加支农信贷、引导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为主渠道,多方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与此同时,把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把科技兴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保持6%的水平;棉花30万吨、油料190万吨、肉类740万吨、水产品220万吨,分别增长61%、35%、18%、23%。
--农村经济发展稳健、结构优化。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0%。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使26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或其收入越过低收入线。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力争57%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3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所有适宜通公路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75%;农村居民生活能源薪柴替代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
三、建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