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评选了深圳市首批名中医和优秀中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和兼顾各方的原则,经过自主申报、结合组织推荐,单位公示、组织考察、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党委会议决定等多个阶段,共评选产生出33名深圳市名中医,其中李浩等16名专家为新评选出的深圳市名中医,并重新确认了原已授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医中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系列职称的夏洪生、肖劲夫、陈福如、周大桥等17名专家为深圳市名中医;帅明华等34名为深圳市优秀中医。这项活动得到了群众、社会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全市中医界和本区域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名望的名优中医,在行业内树立一批标兵,成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迸发出自主创新的激情和热情。
三是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兴起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热潮。自古以来,学中医必学“四大经典”,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学好经典,做好 临床,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医前贤的致理名言也表明“四大经典”是后世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我局计划用二年时间,对全市中医医生(含中西医结合医生)进行中医“四大经典”轮训,轮训地点分别设在市医学培训中心、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由33名有教学经验的中医药名家担任授课老师,自编《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辅导教材30多万字。2006年已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参加轮训的人数1200人,占全市注册中医生的90.1%,掀起了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良好。
(五)把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创新中医药管理的内容,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我局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与处方调剂专项检查通知》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检查评分标准》及《医疗机构中医药管理与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评分标准》的要求,组织专家于2006年10月10日至20日由6个区卫生局的医政科科长带队,名中医领军,中医科主任、中药房主任组成的检查组对市、区中医院,市、区直属医疗单位,驻深医院及民营医院共67家医疗机构进行了中药饮片与处方调剂工作的专项检查。检查工作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对市中医院将被抽查中药处方300张,同时检查中药饮片300味,重点是炮制品,如炒制、炙制、煅制、复制饮片的规格、质量、储存和管理等。这是近年来我市规范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检查活动,检查结果分别形成通报,印发给全市,作为医院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群众中药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与此同时,顺利完成了2006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临床操作考试的考务工作。报名130人,弃考9人,成绩合格79人,合格率65.29%。
(六)我市中医科教工作硕果累累, 大大促进了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医疗水平的提高
2006年全市中医系统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9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9项,其中市中医院立项课题40项,占总课题的43%;结题31项,其中市中医院结题24项;成果鉴定4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并获科研课题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卫生局中医处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全市中医系统发表论文430篇,其中国家级140篇,省级250篇;承担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市级30项;继续教育方面,我市4名国家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完成了教学要求,已于11月通过了省中医药局派出的专家组的临床结业考核。今年又有10名临床医师考取了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的培养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