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空区边界圈定
采空区边界需要现场实地勘定实测。
(五)必要样品的采集分析或收集
1、为了满足对矿石质量评价、开拓矿量的圈定估算,在采掘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地质采样、化学分析等工作。化学分析取样应以沿着矿体质量变化最大的方向为原则,一般是沿着矿体走向垂直的方向。根据不同矿床类型和矿化特点,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取样数量、规格、间距或网度,同时考虑矿石自然类型和品级划分试样。
2、开采技术试样的采取,一般包括矿岩体重、湿度、孔隙度、抗压、抗拉、抗剪切强度、松散系数、硬度、块度等。应考虑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自然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围岩,保证试样的代表性。
3、加工技术采样主要为确定矿石的可选性、选矿方法、加工步骤等提供地质资料,其样品的各种性质要与生产中送往选厂的矿石性质基本相近。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矿体上部和下部,中间和两端都要采取,以近期开采区为主。
4、矿石样品取样内检外检比例、化验允许误差按同矿种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六)综合整理与研究
资料应及时综合整理、分类,做到资料齐全、真实无误。原始资料须有作业者、校核者及有关参加人员的签字。
(七)资源储量估算
1、资源储量应按矿种、类型、品级、分矿体(脉)、中段、矿块(采场)进行估算。估算时,应考虑矿井的地质构造、矿体厚度、产状等自然因素,尽量利用原块段或勘探线、矿柱边界线、井田和采区边界线、巷道、水平标高线、底板等高线,使资源储量块段形状简单、估算方便。
2、资源储量估算原则上按原报告审批的工业指标和资源储量计算方法,按有关规范要求确定计算参数;若经采矿证实原报告的工业指标与现实相差较大,确实需要改变工业指标、计算方法或计算参数的,必须要有充分依据和论证材料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原报告没有审批工业指标的,采用一般工业指标。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执行。
3、未动用区或未动用的矿块、未开拓的矿体,不需进行测量,其资源储量可用原占用地质报告评审备案的资源储量分割估算结果,并进行统计。
4、监测范围内的矿段(矿块),其资源储量类型与编码,应依据同矿种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
5、采空区采出或损失的资源储量,一律定为经济的基础储量。若开采区的资源储量仅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可采取边采边递进为经济的基础储量。
6、开采矿区原勘查报告审批的表外矿或低品位矿应单列,一律定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其具体类型按地质控制程度确定。
7、凡属已有的建筑(设)因素(如铁路、村庄)、自然生态因素(如水源地、公园保护区)、法律社会因素(如禁止开发地段)等事实压覆的矿产资源,一律按地质控制程度,作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单列。
(八)成果编制与提交
成果提交由文字报告、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1、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要求章节齐全、内容丰富、文字简明,整饰美观,做到图、文、表并茂。
2、报告附图、附表,有条件的应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制表,保证图表的整洁美观,其精度满足规定要求。图件应标注以下主要内容:
⑴坐标网(水平投影图)或坐标线与标高水平线(垂直投影图),矿界范围;
⑵矿体(层)露头线及编号,构造线及断层编号,剖面线及钻孔编号,主要巷道工程,采空区范围及开采时间,地表重要建筑物,不可采范围,保安矿柱;
⑶见矿点真厚度,品位,储量计算块段划分界线,以圆图或表格形式表示出计算块段的编号、编码、矿层厚度、倾角、面积、矿石量和金属量(或矿物量);
⑷对薄而结构复杂的矿层和煤层,应在各见矿工程点旁附绘1∶50~1∶200的矿层或煤层小柱状图;
⑸当矿区有两个以上矿体(层)或不同的矿体(层)时,应分别编制投影图;
⑹与资源储量估算有关的其他要素。
3、对全矿区(山)测量估算的各类型的资源储量要进行(列表)综合统计汇总,并且要平衡。
4、下年度拟动用的资源储量规模以矿山实际生产能力为基础,结合矿山年度采掘生产计划,将拟动用的矿块标绘到图上。
5、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按规定格式要求进行装订,立卷归档,向委托人提交纸质报告及电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