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漯政办[2006]7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6-201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6-2010)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漯”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漯河建设,根据《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教兴漯”、“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1.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底,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9家,高新技术产品56个,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7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2%。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市的高性能金刚石复合片、钕铁硼粘结磁体等产品和生产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以胚胎生物工程技术为支撑的中原祥基生物工程公司绿色高档肉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
2.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的重大科技难题
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肉制品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农业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研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百强。“十五”期间,我市有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有5个品种通过了省审定,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农作物育种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开展了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甘薯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离子束转大豆基因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离子束注入和基因导入研究,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漯17―7号,玉米新品种豫玉31号、漯湘玉1号、漯单9号,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漯芝12号和漯芝18号,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十五”期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132.8万吨,比2000年增长22.3%;养殖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水平,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