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各级党组织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原则。坚持走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道路,完善人才流动的各项配套措施,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符合,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改革发展要求相同步,实现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坚持人才开发“一盘棋”思想,坚持城市人才与农村人才统筹开发,形成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
--适度超前原则。坚持将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人才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人才开发思路、目标、措施等方面上做到适度超前。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开发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所需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人才开发体制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人才资源集聚力大幅提升。到2010年,把泸州建成川南人才聚集之地,为泸州发展新跨越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1.人才队伍总量进一步壮大。到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力争达到44万人,年均增长8.3%。党政人才队伍总量保持在1.4万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力争达到19万人,技能型人才达到1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8.6万人。
2.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党政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党政人才总量的比例超过55%,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达400人以上。加大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五个一百”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100名复合型优秀党政领导人才,100名化工高级专业人才,100名农业高级人才,100名经营城市的高级人才和100名涉外经营人才。到2010年,全市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力争达到6万人,取得中级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资格的人才达1800人。提高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人才中的比重,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
3.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人才分布与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传统优势产业人才拥有量进一步提高,快速壮大新兴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化工、食品、机械三个特色优势产业的人才拥有量分别达到3.5万人、1.1万人、0.9万人。人才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青年人才比例得到提高。
4.人才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大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工作力度,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人才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每百万GDP所需的人才数为8.8人。
5.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泸州实际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激励、评价开发新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十一五”人才开发的主要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