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成效显著。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共获科技成果奖20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市科技进步奖124项,市科技进步管理奖36项。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明显,仅市级科技成果奖项目就新增产值30.6亿元。全市专利申请共587件,其中授权专利500件,实施专利技术465件,新增产值15亿元。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全市建立各种协会组织123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个,通过推广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动了25.7万户农民增收致富。2005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6亿元。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到“十五”期末,共有707名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企业453家,实现产值4.4亿元,上交税金3197万元。全市共建成人才市场8个,“十五”期间举办人才交流会近300场次,入场求职人次近10万人次,入场招聘单位8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2万个,实现人才流动3.4万人次,有力提高了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二)“十五”期间人才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
1.人才分布与产业发展需要不适应。从地区分布的情况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基层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看,教育、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邮政等7个行业人才聚集优势明显,其人才拥有量占人才总量的69.2%,而工程技术、农业技术、金融、信息、旅游、法律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从支柱产业分布看,化工业、食品饮料业、机械业作为泸州的三大支柱行业,共有人才28455人,仅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2.5%,与其行业的支柱地位不相符。我市提出的“煤电化路港”产业发展战略,其人才支撑相当薄弱。
2.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1188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4%,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占人才总量的2%,取得高级资格证的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缺乏。我市高层次人才年龄偏高,出现断层,尤其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普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还未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项目、轻人才的现象。科学人才观所要求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和人才开发公共服务平台还未形成,人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已有的激励政策没有完全落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一五”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总揽,坚持“人才资源+事业平台”的开发模式,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手段,以人才开发机制的创新为保障,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搭建事业平台,深入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实现泸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