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靠创新构筑竞争优势。发挥人才保障作用。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措施,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培养引进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借助外地人才的力量,帮助我市提高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鼓励各领域和行业开展创新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先进制造业与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四大领域,重点抓好特种材料和石油钻采装备两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恒丰、金刚钻碳化硼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联盟,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培育企业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项,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园区试点方案,围绕煤化工、造纸、热电联产等产业谋划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确保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利用试点政策,完成5个省级和30个市级试点企业废水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循环经济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为重点,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援助制度,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为目标,推行"四个一流"示范工程,组建幼儿教育中心,进一步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巩固提高省级示范高中办学水平,推进市朝中和穆棱一中争创省级示范高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各层次名校创办分校,做大做强牡丹江大学,支持在牡高校发展,规划建设大学城,创办教育产业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高级技工学校申办技师学院,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满足社会就业创业需求。强化公共卫生保障。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区域卫生机构设置,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降低群众医药消费支出,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深化与国内知名医院交流合作,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培育名医名院。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民卫生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壮大戏剧、歌舞等演出团体,创作文艺精品,开展历史遗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完善传媒集团文化改革试点,抓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推进北山体育中心等场馆市场化经营,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抓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接待、审计、民兵预备役、边防、人防、防震减灾、气象、档案、修志等工作和老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
(六)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扩大就业再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体系、再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和下岗失业人员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好"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实现再就业5万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加强劳动监管和劳动仲裁工作,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以社会保险和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衔接、临时救助为补充、优惠政策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福利设施建设,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扶老、救孤、助残、济困等社会福利机构。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组建市信访工作委员会、县(市)区群众工作局和乡镇(社区)信访调处中心,搭建三级信访工作平台。成立市联合接待中心和受理中心,设立协调督查办公室。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和纠纷调解机制。开展"信访攻坚行动",集中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努力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项制度,化解一批矛盾。推进"平安牡丹江"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强化生产企业、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及各类危险源、事故源的监管,严防关停小煤矿反弹,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刚性务实的警力下沉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增强市民的安全感。举办首届"社区节"等活动,促进邻里和睦、社区和谐,打牢稳定和谐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