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一个龙头地位:
大力推进哈--牡--绥东对俄经贸产业带和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实施口岸牵动、哈--牡--绥东沿线联动,加快打造省内新的经济增长极。明晰产业带发展战略。近期着力推进"牡海宁"、"绥(东)穆(林)"两极互动,把木业作为产业带发展的切入点、支撑点和增长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迅速形成规模效益。中远期实现"双向延伸",向内建设与哈大齐工业走廊比翼齐飞的全省开放带、经济带、旅游带、文明带;向外连接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城市,发展跨国经贸科技合作区。整体推进产业带建设。坚持整合规划、共享品牌、协调政策、错位发展,开发建设产业带沿线"一区"、"六园"。依托木材、纸浆、石油等进口资源,突出抓好以市开发区、绥--绥工业园、东宁浙江工业园和海林木业城等园区为重点的木业产业平台,加快建设以绥芬河、东宁为前沿,绥阳、下城子、市区和海林为腹地的进口加工基地,壮大牡丹江、绥芬河、东宁三个省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优先发展俄罗斯需求较旺的轻纺、机电、食品、建材及装饰材料等产业。今年,产业带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市开发区开工10个。提升大通道功能。立足产业带、服务哈大齐,确保"借港出海"、出境不出口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运营,开通黑龙江省新的出海口。新建绥芬河铁路口岸客运候车大厅,绥芬河国际客运站和铁路电子口岸投入使用,启用绥芬河铁路液体换装线,建设绥芬河至下城子铁路复线,争取东宁口岸界河桥、东--波互贸区外交换文,推进东--乌国际铁路建设实质性运作,实施牡丹江机场改造工程,着手制定新机场建设规划。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重点抓好华晟国运物流、绥芬河国际物流、海林华运物流和下城子物流中转集散中心建设。
努力实现五大发展瓶颈突破:
(一)在盘活存量、导入增量、扩张总量上实现突破。围绕当期增效益、长远添后劲,全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加快企业改制重组。确保水泥集团重组成功,完成牡纺等3户企业政策性破产,继续争取桦林集团等企业政策性破产获国家批准,盘活绿津实业、牡康等企业闲置资产,启动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试点,推动改制企业解决遗留问题、不断靠大联强。促进项目批量落地。确定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46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3个。今年计划投资41亿元,确保4万吨醋酸乙烯改扩建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续建460万套子午胎等16个项目,"双16万吨"烧碱和树脂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3000吨多晶硅等7个项目争取开工,加快3万吨海绵钛等8个项目前期运作。全力抓好"上争外引"。做实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积极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为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打好基础。把引进重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的双重作用,巩固韩国、香港和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市场,积极拓展欧美等招商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招商,抓好签约项目跟踪问效,扩大招商成果。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个,域外资金到位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4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二)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动、整体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大牡丹江观念,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大重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成立全市重大资源开发项目专题推进组,对市域内水能、风能、矿产、林木等资源整体规划、统一运作、合理开发,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和资源性项目招商落地率。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以效益为纽带,制定区域内资源共享、政策共享、平台共享、利益共享的措施办法,打破区域、条块界限,促进市县区之间、地方与农垦和森工等中省直单位之间的合作,构筑区域经济整体优势。按照重心下移、责权利相一致原则,明确事权划分,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放大园区集聚效应。坚持项目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制定园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规范园区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各园区功能定位,构建以市开发区为龙头的国家、省、市三级园区体系,积极发展以区中园、园中园为主要形式的"飞地经济"。迅速壮大县区经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支持绥芬河、东宁口岸县(市)率先发展,鼓励绥芬河加快"北方深圳"建设,扶持内陆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百强"、全省"十强"目标,升位争先。各城区也要因地制宜,走主导产业立区、招商引资兴区的道路,扩大城区经济规模,增强发展活力与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