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贸互动日趋紧密,产业合作初见成效。着手建立闽西南发展流通产业工作联席会,以“9.8”投资贸易洽谈会、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泉州“9.9”商品交易会等各种形式的商贸洽谈会、展销会为平台,相互支持、友好协作、共同参与、增进互动,取得了可喜成绩。积极举办产业配套对接活动,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投资与合作。厦工集团收购三明重工,金龙汽车、ABB公司等企业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品协作配套网络,大大促进了资源和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有效地防止自然资源破坏和水污染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厦门与漳州龙岩等市地域相连、江河互通,近年来厦门市加强与龙岩、漳州两市的沟通与协调,把整治九龙江流域水污染及生态破坏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使九龙江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九龙江河口湾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
5、以无障碍旅游为发展方向的旅游合作迈出新步伐。继《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厦漳龙三市签订《云顶旅游宣言》,厦泉漳龙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启动,闽粤赣十三市签订设立无障碍旅游区合作协议,厦门在着手构建无障碍旅游经济区、开放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各市开展了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初步形成了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6、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规范空间对接为总体思路的厦泉漳城市联盟建设启动。省委、省政府提出厦泉漳城市联盟建设后,厦泉漳三市先后两次召开了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签署了《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共同签订了《推进厦漳山海协作和城市联盟协议书》,就发展规划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产业合作、科教文卫、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内容达成共识。城市联盟建设强势启动。
7、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成为区域合作新亮点。厦门港港口经济合作进入崭新阶段。厦门、漳州港重新整合,形成厦门湾八大港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发挥协调发展的整体功能。“两地三方”就厦门港临港产业布局规划提出了以港带产、以产促港、产港结合、产港兴城、产港辉映、为闽西南五市的东进西突创造一个新港湾的奋斗目标;议定厦门港临港产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体,成片开发大运量、大产出、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群;同时划定厦门港临产业规划发展范围包括海沧、角美、石码、海澄、浮宫、港尾、后石等七个沿港乡镇。
8、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取得实效。加强山海协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厦门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开拓山海协作的新领域,与山海协作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通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厦门港建设得到了有力推动,各市部门之间和区县之间协作更为紧密。按山海协作协议的要求,厦门市积极为山海协作地区提供劳动力培训服务,已为龙岩三明两市免费培训各类技工1300多人,在为山海协作地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部分缓解了厦门市劳动力市场紧张的局面。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些领导、一些部门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阻碍了区域合作工作的开展。
2、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各市原来设立的经济协作办公室取消和合并,仅有梅州市和三明市作为一级办局部门保留,影响了合作工作的进展。
3、协作区向国家有关部门及三省领导的汇报请示还不够,争取工作支持力度不足。
4、十三市尚缺乏明显的产业链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的相互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5、区域内人才资源开发尚存在制度障碍,全区域人才无论是总体数量还是整体竞争力与其他区域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二、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方针,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朝着紧密型实质性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招商引资、旅游与环保、农业、科教文卫等方面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和多层次、多形式区域合作,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与发展主要领域
(一)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