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办新兴文化企业。用市场手段运作“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及广告策划等产业项目。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资本向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创意、会展、旅游、票务、道具租赁等领域流动,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群。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有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系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
(二十)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结构。按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
1.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突出“滨海文化”,打造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泰安、淄博为中心,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和泉水文化,打造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中心,突出孔子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打造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相联结,形成东、中、西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山东半岛文化产业带。
2.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园区
(1)鲁文化产业园区。与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相衔接,充分挖掘儒家、墨家文化资源,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和非公有资本,打造鲁文化产业园。重点研发孔子文化系列产品,包括大型孔子文化剧目、孔子文化动漫、孔子文化影视、孔子文化旅游、孔子文化艺术品等,形成孔子文化产业链。
(2)齐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以齐文化为重点,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以淄博为中心,向潍坊、滨州、东营等地辐射的齐文化产业园区。
(3)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以临沂为中心,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突出生态、民俗、书法和红色旅游特色,深度开发面向市场、贴近群众的革命文化产品,打造国内著名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3、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
(1)影视剧制作基地。重点扶持济南朱家峪影视拍摄基地、青岛凤凰影视城、临沂国际影视城建设,以多种形式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推动影视剧创作生产,大力培育齐鲁影视剧制作品牌。
(2)海疆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创作生产具有海疆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旅游文化产品,拉动辐射半岛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3)动漫产业研发基地。在青岛动漫产业园和齐鲁卡通城的基础上,引进动漫游戏生产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动漫精品,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开发能力和较大规模的动漫游戏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家级动漫产业研发基地。
(4)印刷复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以济南为中心的出版物印刷基地和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包装装潢印刷基地建设,发挥好两大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化印刷、个性化印刷等国际先进印刷技术,加快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和可录类光盘企业,实现我省印刷复制业的跨越式发展。
(5)工艺品产业研发基地。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立足国家创新体系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工艺品产业研发基地,结合学科特色、资源优势和专业特点,集中研发具有鲜明齐鲁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工艺品。
(6)会展产业基地。整合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的会展场馆资源,积极引进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全国性大型商贸会展,打造省会、半岛两大会展产业中心,带动我省商贸、文化、旅游、餐饮市场的投资与消费。
(二十一)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制作业、印刷发行业、演艺业、动漫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等十大文化产业。
1.数字广播电视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行政推动与市场调节为手段,加快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的整合步伐,加快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广播、数字付费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动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及其他业务。
2.新闻出版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拓市场,创新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新闻出版物、品牌出版社和龙头企业。
3.影视剧制作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影、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加快影视类节目的数字化进程,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创新影视剧生产、销售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鲁剧”品牌。
4.印刷发行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培植一批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企业。支持国有和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
5.演艺业。加强创作、演出规划,创作一批特色剧目和名牌剧目,打造一批演艺品牌,策划编排能够代表山东形象的原创性大型歌舞,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组建演出联盟、实行演出场所院线制、开辟“山东演艺在线”、发展演艺经纪商等多种方式,整合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社会资本和公众媒体,构建精干高效的演出项目组织运营体系。
6.动漫产业。大力推动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含互联网游戏作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制作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重点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创作生产、民族民间动漫素材库建设、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成熟的动漫产业链。
7.文化旅游业。鼓励开发具有浓郁齐鲁文化气息的现代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曲阜尼山圣像大型旅游景区,发展以沂蒙山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板块,增强文化旅游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
8.体育产业。营造有利于刺激体育产业消费的氛围,建立充满活力的体育及相关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渠道,重点加大竞赛资源、体育组织等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全力办好第十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会,拉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9.广告会展业。充分发挥省内各类媒体和广告公司的作用,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广告产业的专业水平。发展各类以文化旅游、艺术节庆为主的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办好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临沂书圣文化节、维坊国际风筝会、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形成集节、会、展、演、赛为一体的特色会展品牌。
10.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大力培植古玩书画和工艺美术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精心打造龙头产业品,引导古玩书画和工艺美术产业向特色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