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率明显增加,从38.5%上升到48.9%,应住院而未住院率达29.6%,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城镇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医疗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有限,个人负担比例较大;二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分布不均衡并存,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大医院,社区卫生发展缓慢、人才短缺,服务能力有限;三是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忽略社会责任,过分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和内部管理,过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监管不力,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不高;四是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五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等。总之,卫生改革和发展与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二、“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省“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围绕保护和增进全省人民健康,突出抓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科教、卫生人才、中医药工作,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我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到2010年,逐步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我省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效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主要卫生指标:到2010年,力争使我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下降20%;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下降25%;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5人、病床数3.1张。
(一)突出抓好农村卫生工作
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45所县级综合医院、98所县级中医院、7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站)、562所乡镇卫生院和28203个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基本设备。到2010年,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80%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