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挥农(牧)业大县自然资源丰富、种(养)植(殖)规模较大、生产条件较好的优势,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资源,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区,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农业合作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引导农户通过订单等方式进入示范区、进入生产基地,加大示范区产品专用标志实施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产品质量信誉。
(二)开展质量兴业活动。依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的总体思路,突出抓好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汽车、农产品加工、医药、高新技术等行业的名牌发展和质量管理工作,带动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
1.汽车行业。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提高整车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整合汽车电子电气、发动机附件、底盘、转向及传动等配套产品,促进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品牌化和大批量生产能力,巩固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名牌产品。
2.农产品加工行业。综合实施农业标准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和名牌战略,推进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食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搞好大米、葡萄酒等产品的品牌整合,重点扶持20户食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改进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和包装,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和品种。
3.医药行业。加快现代生物制药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积极运用标准化手段改进药品质量控制方式、方法及指标,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生物药。
4.高技术行业。积极跟踪推广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工艺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和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并通过采标、认证、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等国际通行作法,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强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市场准入等行政措施以及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手段,组织开展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争创名牌产品、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提高、二争创"活动,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