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我市民营经济当中个体经营户户数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其行业总户数为30.02万户,占全市全部18个行业中个体经营户的78.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9.13万户、工业5.99万户、交通运输业4.90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49.8%、15.6%和12.8%。另外还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排名比较靠前,所占比重分别为10.1%和7.8%,而其他如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均不到2%。
  私营企业方面,全市普查私营企业总数为48161户,其中企业单位数最集中的行业是制造业22774户、批发零售业13242户、其他服务业6867户,此三类共占据全市比重的89.8%,分别0为47.7%、27.7%和14.4%;全市私营企业营业总收入为3499.13亿元,经营收入最集中0的1行业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其经营收入额和比重分别为1649.43亿元、1420.77亿元和47.0%0、40.6%,占全市比重的87.6%,而排名第三位的建筑业的营业收入为171.67亿元,仅占全市比重的5%。
  2004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2004〕14号)颁布实施后,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创办教育事业,兴办医疗、保健和福利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参与“两港五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市有172家私营企业经营动漫、动画、网络游戏行业。杭千高速公路、石大公路等重大设施项目都有民营企业入股。
  7、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年来我市个体经济的发展,市区要明显高出五县(市)。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我市个体经营户总数为38.39万户,其中有24.79万户集中在市区,占全市的64.57%。区、县(市)排名中,个体经济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区、县(市)间的差异。其中,萧山区第一,有6.84万户,余杭区第二,有5.26万户,江干区第三,有4.37万户,分别占全市的17.8%、13.7%、11.4%,三区总规模接近全市的一半,达到42.9%;排名紧随江干区之后的是富阳市和临安市,个体经营户户数分别为3.84万户和3.46万户,比重分别为10%和9.01%。
  在民营企业方面,各区、县(市)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性。2004年度,我市53家入选全国民营企业前500强的民营企业当中,萧山区有28家,居全市榜首,占了全市的一半以上,其他区、县(市)则比重相对平均且较低,依次是富阳市6家,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余杭区各4家,江干区3家,临安市、下城区各2家,上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建德市各1家。
  同时,特色经济也凸现各地民营经济发展优势。萧山区形成了新街的花木产业、新塘的“中国羽绒之乡”、南阳的“中国伞乡”等块状经济;富阳形成了“球拍之乡”;桐庐形成了“中国制笔之乡”及蜂制品出口基地;淳安县形成了以水果、干果种植、茶叶、毛竹、花卉苗木种植、淡水鱼、家禽养殖、休闲农业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下,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实施第一轮和第二轮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我市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大市。同时,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经营领域不够宽、市场准入不彻底、享受待遇不尽平等、融资渠道不尽通畅、服务体系不尽完善和自我创新发展不够等。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跨入“十一五”,我市民营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既是我市民营经济提升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实现从民营经济大市向强市跨越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
  1、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国际制造业和跨国公司投资转移,给我市民营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参与国际资源配置,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国内角度看,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等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政策大环境日渐成熟,这给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杭州市“十一五”时期网络化大都市的构筑、“两港五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现代服务业大市的打造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我市民营企业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面临的挑战
  从市场环境看,一方面,我市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更加纷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贸易壁垒,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进一步放开,我市民营企业也将在国内市场上迎接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更大竞争压力;与此同时,由于要素资源约束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着普遍存在的缺钱、缺地、缺人的问题。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善还有一个过程,因此一定时期内民营企业在国内仍将受到诸如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歧视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从民营经济整体水平及内部环境看,形成于家庭作坊模式的民营企业和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还需克服行业竞争力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权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偏低、技术创新不足、企业文化落后、品牌知名度低等多种缺陷,“十一五”期间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素质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将是我市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首要挑战。
  二、我市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从民营经济大市向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积极引导和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对于我市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为抓手,以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途径,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运作力为依托,消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弊端、政策限制,全面促进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科技和文化创新,深入开展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加快构筑民营经济强市地位,为我市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发挥更大促进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