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垃圾填埋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或垃圾综合处理场,将垃圾变为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
5.循环农村社区建设
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推广沼气池的建设,促进秸秆还田;建设家庭污水管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模式的探讨,减少分散排放产生的广泛污染;实现生活垃圾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6.资源再生利用处理中心
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建立完善固体废弃物、报废汽车、废旧轮胎橡胶、垃圾资源化、废旧电池(镍铬)、废旧物资等一批资源再生利用处理中心,并与相关产业建立横向联系。
7.绿色菜篮子工程
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范本,在各市县的郊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加快蔬菜集团化生产的进度。
8.塑造节约型城市建设
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行国家和省节能建筑强制性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在农村加快集中居住进程的大背景下,应加强新建住宅审批管理,减少二次拆迁浪费。
针对旧城改造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拆建物循环再造市场,设立再造设施,如把物料加工成可用于公共工程的碎石;
另外其它行业产生的废物也可以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来,变废为宝,例如废旧橡胶回收后,就可用于铺筑路面(日本已经有这方面的技术)。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以落实。为此,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做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建立南通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以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循环经济专家组为执行机构,由市经贸委牵头,政府其它相关委办局和区县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及企业参加,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进行工作协调。委托循环经济研发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提出专项管理办法与管理流程,履行管理、监督、汇报、总结等职能,协调各方工作,保证循环经济主题计划任务的完成。充分利用市科协等部门的力量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丰富全民的循环经济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第二节 制度保障
编制和实施资源节约技术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地区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准。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包括阶段性与最终指标。如考核各地的GDP能耗指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根据实际情况,指标细化分为经济类、生态环境类、社会效益类、绿色管理类等明确、可度量的指标。强化节能执法和资源节约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严格落实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完善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
第三节 政策保障
一、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一)提出适合南通市不同产业发展水平的资源占用效率标准,并以此作为新建企业准入门槛和现有企业改造标准,保证新建项目资源利用效率高,促进现有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出台多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包括技术改造的融资贷款支持,新节能、节水设备的技术支撑,在税务和财务上加大奖惩力度,优惠政策向资源节约效果好的企业倾斜。
(三)引导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小型印染、钢丝绳、化工企业要限期向园区集中,着手开展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污染集中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向园区集中。
(四)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园区项目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实现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的档次和竞争力,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根据国家、省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政策、法规、规划,提出南通市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扶持政策,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循环经济发展。财政年度安排市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项目攻关、技术改造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半增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对城市生活垃圾发电企业(用量占发电燃料比重达到80%以上),除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外,给予财政贴息扶持。对污水处理企业向排污企业收取的处理费用,暂不征收增值税。对节能技术服务企业,按照《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05〕17号)文件要求,给予必要的扶持。提出适合南通市不同产业发展水平的资源占用效率标准,并以此作为新建企业准入门槛和现有企业改造标准,保证新建项目资源利用效率高,促进现有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按照循环经济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的形成:
(一)鼓励发展型产业:主要是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和具有资源优势的项目,海风力发电项目、秸秆发电项目、第三方生态物流产业等。
(二)技改发展型产业:即通过技术改造尤其是清洁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提高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如纺织、印染和化工行业。
(三)调整发展型产业:将市场占有率高、但仍存在资源过度占用与环境污染行业调大、调优、调强。如钢丝绳产业、肠衣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