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通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全市公共信息终端普及工程。从开展城市公共信息亭建设项目入手,主要在南通市区及乡镇的主要公共场所建立信息亭,进而将网络终端逐步延伸至基层各居民集中居住点,在城市居民小区、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地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站,免费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缴费业务、金融服务等公共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完善,以实现为广大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的最终目标。

  (三)发展信息产业

  “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仍是我市发展的重点,要在认真分析国内外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努力缩小我市与国内先进城市在信息产业上的差距。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培育有竞争力的产品集群,力争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形成规模大、结构优、效益好、外向型的信息产业格局,主要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带动下,大力发展六大类重点产品,即:(1)集成电路产业,包括的产品有集成电路封装、晶圆、多晶硅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企业有综艺集团、南通富士通公司、海安绿山电子公司等;(2)现代通信及光通信产业,包括的产品有光传输产品、光接入产品、光传输网产品、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和光子器件等,重点企业有中天集团和通光集团;(3)新型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包括的产品有铁基纳米磁材、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互感器、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等,重点企业有江苏中联集团、江海电容器公司、江苏思源互感器限公司、百格电子公司、南通皋鑫电子公司、南天集团、南通电阻器总厂等;(4)数字化视听产品,包括的产品有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激光磁头和数字音响等,重点企业有永兴多媒体、新福达电子公司和南通桑普力兰公司等;(5)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包括的产品有智能电表、光导体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重点企业有林洋电子、精技机电(南通)公司和恒通电子仪表公司等;(6)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包括的产品有通信直放站、射频电缆和光纤光栅监测器等,重点企业有东洲通信公司、江苏长虹、中天科技和通光集团等。

  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利用综艺集团软件企业的优势,把推进“综艺数码城”建设作为发展南通软件产业基地的重要契机,鼓励和扶持综艺集团在外地的软件企业实行本土发展,争取“十一五”期间我市软件产业有大的突破。二是利用“十一五”期间,南通过江通道的相继建成,加速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软件产业辐射,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三是结合全社会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积极推动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主要是为数控机床等传统产品和设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四是面向政府、社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大力开发和发展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软件产业。五是面向广阔的娱乐市场,积极发展动漫等网络游戏软件。

  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信息增值服务,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重点推动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各类网上信息服务。大力扶持发展上网中介服务群体,推动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ASP(应用业务提供商)和HSP(宿主业务提供商)等的发展,鼓励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积极拓展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市场。优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数字地图、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动漫和游戏娱乐等增值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医疗、证券保险、农产品、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的信息产品服务业,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服务企业。

  重点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海门三大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作为南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有效载体。科学地制定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园区的合理流动。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产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企业来园区投资和发展。同时在基地内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良好的生产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末,至少有一个基地达到省级标准。

  (2)南通软件园。首期建设占地20亩,拥有孵化面积11000平方米,125个孵化单元的孵化园区,二期继续在新区建设45000平方米的孵化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产品技术开发评测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并和其它区外企业实现共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市内外企业入园创业。

  (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