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继续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沿江沿海经济带聚集、向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聚集、向特色工业集中区聚集,形成“一条带隆起、四高地显现、十园区呼应、整体性跃升”的布局构架。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着眼于延长主导产业链,依托重点产业带和工业集中区,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集聚效应,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
“一条带”即沿江沿海基础产业带,主要发展临港工业特色鲜明的石化、电力、冶金、新材料、造纸和粮油加工等基础产业集群。新增重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如东洋口港区、启东吕四港区等沿海区域。
“四高地”即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四个已经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产业,要奋力提升为制造业高地,勇于参与全球竞争。船舶修造全力推进沿江、沿主要运河两条船舶产业带和港闸船舶配套产业集中区、开发区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园、通州船用钢结构集中区、启东、如皋船舶配套区等“两带五区”建设。精细化工主要布局于市开发区化工一、二、三区,以及启东北新化工园区、海门青龙港化工园区、如东洋口港开发区化工园区、海安精细化工园区、如皋港化工园区。纺织服装在市区布局棉纺织、化纤、印染、服装四大板块,县(市)区布局特色化纤、色织、家用纺织品和绣品、丝绸等五个板块。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布局重点,形成以市开发区光电子、崇川开发区及海安绿山电子集成电路、通州平潮电子元器件和港闸开发区光存储等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
“十园区”即按照培育特色、均衡分布的原则,全市重点培育10个集聚功能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管理服务规范、质量效益较高的工业集中区,给予重点规划建设。分别是港闸船舶配套工业园、崇川现代都市工业园、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园、海安机械工业园、如皋农机装备工业园、如东中天光缆工业园、通州临江电子工业园、海门化工医药工业园、启东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中国南通家纺绣品工贸园。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著名机构合作共建开放式、跨地区、国际化的研发机构,鼓励优势企业创造条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构建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在家纺、船舶等重点行业选择若干关键共性技术组建3~5个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产品测试和技术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平台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