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是国有重点煤矿非煤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非煤产业完成生产经营总额达到288亿元,比2004年100亿元又取得了较大的增长。阳泉煤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40%以上,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煤与非煤并重”的格局正在形成。

  --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对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引导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收购兼并、联合改造中小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以西山、霍州、汾西等企业联合组建的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煤炭生产能力已达6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为主体重组的新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炭产销能力已达1亿吨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货源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2600多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兰花实业、沁新煤焦、离柳焦煤、三元煤业、经坊煤业等一批区域性地方煤炭企业集团公司也已形成规模,进入了2004年全国煤炭百强企业之列。

  --加快关闭淘汰生产力落后的小煤矿,大力实施采煤方法改革,地方煤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2000-2005年,全省累计关闭矿井4153处,压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820万吨/年,乡镇煤矿单井平均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2.3万吨/年提高到2005年的7.48/年万吨。同时,大力实施采煤方法改革,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45.8%,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大力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十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目前全省已有3848个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982个高瓦斯矿井实现了省、市、县、矿四级联网运行。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煤炭企业共投入煤矿安全整治资金近30多亿元,安全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从2004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1人以下,2005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902人,比2000年的1.85人下降0.948人。

  --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强化资源管理,煤炭资源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十五”时期,全省煤炭工业随着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的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晋政发〔2005〕20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整合联合改造实施意见》,目前全省煤炭行业“资源资产化管理、企业股份化改造、区域集团化重组”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各市县基本完成了资源整合方案的制订上报工作,重点产煤县整合关闭30%小煤矿的名单已经确定,从2006年开始将进入实施关闭整合阶段。

  --大力加强全省煤炭运销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煤炭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全省煤炭销售数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旺盛。根据市场供求形势,我省及时调整煤炭营销策略,合理提升煤炭价格,从全国及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加大了年度订货组织和月度调控计划的力度,保证了全国的煤炭供应,实现了数量增、价格涨、收入高的效果,煤炭年度订货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5年,煤炭出省销量达到4.3亿吨。全省商品煤吨煤综合平均售价比上年提高65元以上。

  --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全省煤炭科技工作扎实推进

  “十五”期间,全省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已全部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兰花科技创业集团公司在地方煤炭企业中率先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煤炭行业共有65项成果被评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潞安矿业集团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潞安煤用于高炉喷吹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高炉喷吹用烟煤技术条件》成为国家技术标准。

  “十五”期间,5米厚煤层“两硬”条件下一次采全高技术,在同煤集团开发成功并推广;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在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高瓦斯矿井成功应用;薄煤层刨煤机自动化采煤技术,在山西焦煤集团、晋城煤业、同煤集团的部分薄煤层矿井推广应用,工作面最高日产达8000吨;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煤矿,国内首家引进国外掘锚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日最高单进67米的好成绩;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煤矿成功应用了“煤矿井下区域瓦斯抽放”和“双系统瓦斯抽放”技术。此外,重介旋流等先进适用的洗选技术工艺也在“十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到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15%和91.41%,其中,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95.73%,综掘机械化程度达到50.4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全省煤炭行业社保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十五”时期,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工伤保险已在全省各行业率先启动,至2005年末,参保率已达100%,基金征缴率达到56%。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已经建立,产煤市设立了煤矿井下意外伤害保险代办处,各国有重点煤矿到2005年末基本全部办理了参保手续。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管理职能弱化

  山西是全国煤炭生产大省,各类煤矿企业遍布全省,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以地下采掘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特殊行业和高危行业,各级政府煤炭行业管理的责任大、难度高、任务重。但是,按目前管理体制,省煤炭工业局属委管局,未进入政府序列,行政编制少,职能处室少。市级煤炭工业管理部门大部分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内部只有一两个处室行使行业管理。县级政府大部分未设立煤炭工业专管机构。行业管理职能严重弱化这一状况与承担繁重的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很不相称。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安全生产指导与管理、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工作难以到位。尤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与指导工作,与相关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问题,削弱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能力。

  2.产业集中度低

  2005年底,在资源整合工作正式实施之前,全省拥有生产煤矿3811座、4278对井,平均单井能力不足14万吨。特别是乡镇煤矿,平均单井能力只有7.48万吨。省属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的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尚不足40%、占全国煤炭总产量不足10%。产业集中度低,与全国重要产煤省的地位不符。

  3.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小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差。众多小煤矿生产力水平低、安全装备落后、采掘机械化程度低,系统不完善、矿井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差。二是安全欠账严重。据统计,全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欠帐累计达189亿元。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全省地方煤矿采掘一线人员80%以上来自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极不适应煤炭安全生产的需要。

  4.矿区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任务艰巨

  经过20多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我省煤炭开采强度达到23.13%,分别高出陕西14.3%、内蒙(西)14.7%。但近几年资源勘探工作滞后,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明显不足。

  2000年~2005年,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17矿,因资源枯竭关闭破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2020年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将有36处生产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减少生产能力4800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有近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减少生产能力约3000万吨/年;乡镇煤矿近一半矿井关闭,减少能力近亿吨。因此,加快煤炭资源枯竭矿区接续矿井建设和替代产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5.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落后

  我国长期实行资源无价或低价政策,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资产的价值,占煤炭消费总量一半的电煤价格并没有真正放开。现行煤炭价格未能真正反映煤炭完全成本,一些煤炭开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成本费用,如安全成本、发展成本、退出成本,特别是采煤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等外部成本没有或很少列入现行成本。由于价格机制、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6.煤炭企业负担沉重

  煤炭行业增值税税赋过重,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煤炭行业由征收3%的产品税改为13%的增值税,企业实际税率增加近6个百分点,平均吨煤增加税额4.33元,全省煤炭企业每年增加纳税额20亿元。原定给予的煤炭企业增值税返还政策从1996年停止执行,9年累计多征收31.5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