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运输方面,随着大运、太旧、太长、长晋、京大、晋焦、邯长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86公里,全部公路通车里程达59600多公里。
山西是全国煤炭净调出大省,通过铁路、公路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国外。2005年通过铁路和公路外调出省煤炭43283万吨,占全国省际净外调量的75%左右。其中铁路外运煤炭32355万吨,公路外运煤炭10928万吨。
2005年山西煤炭出口3476.8万吨,占全国煤炭出口总量的48.92%。
3.煤炭洗选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洗(选)煤厂800余座,煤炭洗选能力近3.5亿吨,其中煤炭行业拥有洗(选)煤厂200余座,入洗(选)原煤能力约2.5亿吨/年,原煤入洗(选)率约56%。
4.煤炭企业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综合利用电厂
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共有各类矸石、中煤、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电厂53座,总装机容量3977.6MW。其中已建成运营电厂35座,总装机容量1307.6MW,年发电量约74亿千瓦时,年消耗低热值燃料1000万吨以上;在建电厂18座,总装机容量2670MW。
(2)煤炭企业煤(焦)化工产业
截至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焦炭生产能力约450万吨/年,受市场等因素影响,2005年实际焦炭产量约300余万吨,并有煤气、煤焦油、苯、活性炭、甲醇等副产品和下游深加工产品。
截至2005年底,全省煤炭企业煤(焦)化工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约11.8亿元。包括焦化厂2座,焦炭设计生产能力86万吨/年;焦油加工厂1座,设计焦油加工能力30万吨/年;甲醇厂1座,设计生产能力5万吨/年。
(3)煤层气开发
山西煤层气资源丰富,其中晋城、离柳、阳泉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且有众多的国内外公司进行了勘探,已施工了不少钻井及小型井网进行生产试验。目前中联公司和晋城煤业集团,正在加大力度开发煤层气生产钻井,准备进入商业性开发。省境以内还有众多的高瓦斯矿井,在多年防治瓦斯灾害的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瓦斯抽放工艺和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2005年,国家批准了中联公司的“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实施,项目完成后年产气量预计将达到6~7亿立方米。
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在潘庄井田进行煤层气开发,主要目的是预抽未来采区的瓦斯。近几年投入较大,已施工煤层气井400余口,建立小型发电站两座,进入了小型的商业化开发。阳泉煤业集团从1957年开始从井下抽放煤层气(瓦斯),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井下煤层气抽放工艺和技术,年抽放井下煤层气(瓦斯)达2亿立方米,利用率30%。
5.安全生产
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关闭非法私开、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矿6799处(不含2005年打击非法煤矿关闭矿井);共有3848个煤矿建立和完善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预计到2006年6月底,全省所有煤矿将全部建立监测监控系统,并全部实现省、市、县、矿四级联网运行。2005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0.902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国及山西煤矿2001~2005年百万吨死亡率情况,见表1-8)。
全国及山西煤矿2001~2004年百万吨死亡率情况
表1-8 单位:人/百万吨
┌─────┬───────────┬───────────┬───────────┬───────────┬───────────┐
│类别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
│ ├─────┬─────┼─────┬─────┼─────┬─────┼─────┬─────┼─────┬─────┤
│ │全国 │山西 │全国 │山西 │全国 │山西 │全国 │山西 │全国 │山西 │
├─────┼─────┼─────┼─────┼─────┼─────┼─────┼─────┼─────┼─────┼─────┤
│合计 │5.07 │1.66 │5.0 │1.24 │4.17 │1.10 │3.10 │0.98 │2.836 │0.902 │
├─────┼─────┼─────┼─────┼─────┼─────┼─────┼─────┼─────┼─────┼─────┤
│国有重点煤│1.21 │0.27 │1.25 │0.28 │1.08 │0.28 │0.95 │0.12 │ │0.095 │
│矿 │ │ │ │ │ │ │ │ │ │ │
├─────┼─────┼─────┼─────┼─────┼─────┼─────┼─────┼─────┼─────┼─────┤
│地方国有煤│4.51 │1.40 │3.83 │1.90 │3.13 │1.37 │2.95 │1.28 │ │0.823 │
│矿 │ │ │ │ │ │ │ │ │ │ │
├─────┼─────┼─────┼─────┼─────┼─────┼─────┼─────┼─────┼─────┼─────┤
│乡镇集体煤│13.81 │3.64 │12.12 │1.85 │9.62 │2.21 │6.06 │1.91 │ │1.994 │
│矿 │ │ │ │ │ │ │ │ │ │ │
└─────┴─────┴─────┴─────┴─────┴─────┴─────┴─────┴─────┴─────┴─────┘
6.煤炭工业从业人员
2005年底,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4.2万人(包括平朔、煤气化),其中国有重点煤矿51.1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8.8万人、乡镇煤矿27.7万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及所属煤炭企事业单位6.6万人。
目前,全省煤炭行业共有各类人才4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9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49万人、技能人才21.3万人、其他人才1.48万人。
(三)“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煤炭产量2001~2005年,全省共生产煤炭21.2亿吨,以年均6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年,全省煤炭统计产量达到5.43亿吨,比2000年增加近3亿吨。
煤炭外调量2001~2005年,全省共外调煤炭16.2亿吨,以年均4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年外调煤炭43283万吨,铁路外调32355万吨,公路外调10928万吨。
煤炭出口2001~2005年,全省共出口煤炭19829万吨。其中:2005年出口3476.8万吨。
销售收入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42亿元。其中:2005年全省煤炭销售收入达到1735亿元。
实现利润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利润450亿元。其中:2005年实现利润244亿元。
实现税费2001~2005年,全省煤炭工业累计实现税费591亿元。其中:2005年实现税费235亿元。
其他经济技术指标2005年,全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1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50.46%;原煤生产平均效率达到6.108吨/工。
2.“十五”时期主要工作
--大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煤炭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是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煤炭产量比重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4.82%,比结构调整前的53.32%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乡镇煤矿产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在全国命名的37处特级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6个;在全国行业级109个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25个;在全国省级18个高产高效矿井中,我省有6个。
二是煤炭洗选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原煤入洗(选)比重达到了56%,比“九五”期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煤炭洗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了附加值,优质动力煤、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煤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