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区实际,新农村建设要从川区(农垦农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分类推进。
引黄灌区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步要快,标准要高,范围要广,工作要扎实,成果要显著,为全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目标,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做到户均一亩设施农业,或一亩特色高效农作物,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并建立起相应的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中部干旱带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生活环境最为艰苦的地区,要继续抓住国家大规模实施退牧还草的有利时机,围绕“水源、特色、转移”三个重点,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好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避灾农业、草畜产业和马铃薯、、西甜瓜、红枣、枸杞等抗旱节水特色种植业,切实搞好草场植被恢复与保护,巩固封山禁牧成果。通过多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对建设成本大,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实行移民搬迁。
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具有发展农业的潜力和优势,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思路,通过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等项目的配套实施,尽快构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支撑体系。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坚持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马铃薯、劳务、草畜、旅游、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制定科学务实的建设规划。
县一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发展项目,确立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编制村庄规划。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具体体现新农村建设成果,村庄的规划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各地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要联手抓紧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一村一策,村村建档。村庄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承受能力,要突出特色。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
部门规划和行业规划是落实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