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从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办起,用农民看得见、用得上、真正得实惠的建设项目,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发展生产,增加投入,改善居住环境和农村面貌。
三、建设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力争使全区特色优势产业明显壮大,现代农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民主管理形成新机制”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产业体系建设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到 201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16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2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万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围绕我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枸杞、奶业、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硒砂瓜、淡水鱼、红枣、葡萄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完善区域布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大县,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支持产业大县发展,扩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提高集中度,用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中、规模优势明显、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到“十一五”末,使枸杞面积达到60万亩、马铃薯达到400万亩、西甜瓜达到120万亩、红枣达到60万亩、葡萄达到30万亩、奶牛达到50万头、肉牛达到200万头、肉羊达到1500万只,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中来自特色产业的份额占到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