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结对象和目标任务
“联乡结村”活动由市、县两级组织100个以上集团联系100个以上乡镇,动员1000家以上企业(单位)结对1000个以上行政村,市、县集团联系到乡镇,企业(单位)结对到村,实行市、县联动,“四力”(党政主导力、农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创造力)合一,共同参与相关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市级集团联系乡镇结对村的主要对象是: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的乡镇中选择一批乡镇,在2005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的村中确定一批结对村。具体为两个层次:市级组建若干个集团,分别由市领导挂帅,市直部门、强乡镇、企业、学校等参与组成,重点联系淳安县、建德市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并有选择地结对到村;市级同时组建若干个新农村建设指导督查团,分别由市领导牵头,市直部门等组成,联系市区部分乡镇,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区、县(市)都要结合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出台“联乡结村”活动实施意见,其中萧山、余杭区及5县(市)原则上每个乡镇(不含街道)都要有集团联系,分别落实100家以上企业(单位)结对到村,确保全市“联乡结村”活动工作要求的落实。
全市“联乡结村”活动时间为4年,即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要力争实现以下工作目标:市级集团联系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绝对值4年增加1600元以上,下山移民步伐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要以开展“联乡结村”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期达到《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共谋发展思路。发挥集团成员单位和参与企业发展意识强、经营理念先进等优势,帮助结对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传授管理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共兴农村经济。利用集团成员单位和参与企业政策、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帮助结对乡镇、村开发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鼓励企业结合用工实际,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吸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资源输送渠道。
(三)共办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公益事业设施建设、下山移民、扶贫帮困等方面为联系乡镇、结对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企业无偿捐助参与村老年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村民健身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