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加强针对农村妇女的科学普及,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科技资源,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扶贫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社科普及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科普示范体系。积极参加全国、省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建设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和基地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各类培训,“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转移7万人以上。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化培训基地、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广“公司+农场”模式和“‘两委’+协会”模式。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开展农民技术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中小学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发展远程教育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深化“科普村村通”工作,在全市范围建成“一站、一栏、一员”,即建设乡镇科普活动站、村科普宣传栏和村科普员。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把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对劳动者的科技教育培训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合作。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推动企业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