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工程
区域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工程主要包括: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嫩江中下游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湖泊及湿地保护与治理工程等。
至2005年,建立省级松嫩平原西部(大庆市)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为60万公顷。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保护湿地、治理“三化”土地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功能。至2010年,建立龙虎泡、连环湖重要渔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草甸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嫩江中下游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分别为面积分别为3万公顷、8万公顷、6万公顷和40万公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同时,继续加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至2005年,建设杜蒙县、林甸县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8个生环境优美乡镇试点。至2010年,完成杜蒙县、林甸县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晋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肇源县、肇州县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4个乡镇达到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至2015年,完成肇源县、肇州县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晋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0%的乡镇达到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至2005年,建立省级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至2010年,建立连环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至2015年,连环湖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特别是湿地作为大庆市重要的宝贵资源,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加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发挥其生态功能。
四、防护林建设工程
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农田及草原防护林建设工程,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松嫩两江堤岸防护林建设工程,湖泊、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工程等。
至2015年,全市规划营造防护林总面积为137000 公顷,其中:农田防护林10370 公顷,防风固沙林54870公顷,草牧场防护林21400 公顷,护路林2540 公顷,护岸(渠)林3210 公顷,水源涵养林4700 公顷,盐碱地造林19500公顷,油田植被破坏区造林7300公顷,环城(镇)造林2150公顷,经济林7290公顷,农工商特用林3670公顷。分别占造林总规模的7.6%、40.1%、15.6%、1.9%、2.3%、3.4%、14.2%、5.3%、1.6%、5.3%、2.7%。
按照区域分布,在造林总规模中,萨尔图区700公顷,龙凤区1730公顷,让湖路区7000公顷,红岗区2000公顷,大同区17000公顷,肇州县10800公顷,肇源县20500公顷,林甸县20000公顷,杜蒙县53600公顷,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工商3670公顷。分别占0.5%、1.3%、5.1%、1.5%、12.4%、7.9%、14.9%、14.6%、39.1%、2.7%。
重点建设工程7项,建设总规模为85860公顷,占规划总建设规模的62.7%。其中:西部防风固沙林工程34620公顷,占40.3%;主城区环城林工程700公顷,占0.8%;盐碱地造林工程18300公顷,占21.3%;农田防护林工程9400公顷,占10.9%;草牧场防护林工程18500公顷,占21.6%;绿色通道工程2540公顷,占3.0%;松嫩两江沿岸防护林工程1800公顷,占2.1%。
五、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主要包括:江河堤防及洪水调蓄建设工程,湖泊、库塘等重要渔业区水环境整治工程,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等。
至2015年前,完成嫩江、松花江大庆段堤防工程,达到50年一遇标准。完成南引水库、东升水库、牛毛沟水库、八家河水库和八一水库等大中型病险水库的消险加固,提高蓄水能力,完善城市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完成南引、中引、北引等引嫩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提高现有涝区治理标准。
保护与恢得湿地与库塘,充分发挥其调蓄洪水的生态功能,加快引水、净水、蓄水工程建设,采取工程措施加大缺水严重地区的供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城市供水、人畜饮水、农业用水问题。
保障生态用水,重点通过协调松辽委、省水利厅、齐齐哈尔市等有关部门,保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缺水年份每年补水3~4亿立方米。加大污水回注等水资源多级利用技术的推广,加强湖泊、库塘等重要渔业生产基地水环境整治,使其达到功能区标准。
积极拦截天上水,引进和开发人工增雨技术与设施,构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工程,建设空中水库。科学利用地表水,改变以往“以泄为主”的调度方案,从满足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生态及环境用水角度出发,在保证区域防洪安全的同时,合理蓄水,使洪水资源化。有效保护地下水,树立“蓄泄兼顾”的治水新观念,整治和清理非法取用地下水,关闭地下水源和深水井、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涵养地下水源。
六、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主要包括:水环境治理工程,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噪声治理工程等。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推进油田公司井下作业溢流回收工程和污水配聚试验工程、石油管理局甲醇厂污水回用工程、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回用工程、乙烯化工污水回用工程和排泥水回用工程、炼化公司化工污水回用工程等工程建设,实现工业污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按照建设特大型城市的要求,重点推进西城区污水处理厂、八百垧污水处理厂、陈家大院泡污水处理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龙凤污水处理厂和卧里屯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以大型生活污水处理厂覆盖主城区、中型污水处理厂覆盖外围集中居住区、小型污水处理厂覆盖分散的小型居住区,形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网络。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推进石化公司热电厂烟尘治理工程和成品罐区改造工程、炼化公司糠醛伴生气治理工程、石化公司酸性气硫磺回收工程、黑龙江石化有限公司催化再生烟气及火炬气回收工程等建设,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提高回收利用率。重点实施油田热电厂储灰场搬迁工程,将原储灰场移出主城区,消除灰场二次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引进油烟净化设施,加强饮食业油烟的净化处理,实现饮食业油烟有组织达标排放。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等低污染汽车,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燃料,减少机动车排气对环境的污染。
在固体废物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推进粉煤灰建材、复合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化学建材、保温节能轻质材料、粉煤灰复合肥、粉煤灰固化等工程建设,加速粉煤灰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医疗废物处理等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大庆龙铁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和西城区、红岗区、采油七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并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提高处理能力和水平。
在噪声治理方面,重点整治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建设省级安静居住小区20个,国家级安静居住小区10个。
七、生态城镇建设工程
生态城镇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一级城镇建设工程,二级城镇建设工程、三级城镇建设工程和四级城镇建设工程。
至2010年,形成以主城区为城市重点发展地带、以重点化工城镇和县域中心城镇为支柱的四级城镇组成的,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地域分布协调、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
一级城镇。建设地点为主城区,由东城区和西城区及萨尔图中区组成。其中东城区、西城区为城市发展核心地域,萨尔图中区为控制发展地域。到2010年,主城区发展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石油产业、多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建设基地。
二级城镇。建设地点共计7个,包括卧里屯、红岗、大同、泰康、林甸、肇州和肇源等建制镇。其中卧里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红岗为市区中部区域性中心城、石油生产基地;大同为市区南部综合性城镇,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泰康、林甸、肇州和肇源是县域中心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林甸建成现代农牧业发展基地、绿色温泉城,泰康建成以畜牧业为主的现代牧业基地、绿色乳品城,肇源、肇州建成高效农业和绿色产品基地。
三级城镇。建设地点共计16个,包括高台子、庆新、创业庄、王家围子、庆葡、喇嘛甸、八村(含林源)、新华、图强、杏五井、杏南、拥军、解放、张铁匠、朝阳沟和新站。其中图强、拥军、杏南、庆新、庆葡、高台子、创业庄、朝阳沟为石油生产城镇,分别是油田公司采油二、三、五、六、七、八、九厂、十厂生产指挥中心;王家围子是文教和石油生产服务基地;新华、杏五井、解放、张铁匠为石油生产服务城镇;喇嘛甸、八村(含林源)为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新站为市域南部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四级城镇。共计46个,其中10个为规模较小的石油开采点,重点是加强为采油生产服务的职能建设;其余33个为县区属建制镇,重点加强综合经济职能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八、生态产业建设工程
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草牧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领域的优先项目工程。
主要围绕生态市建设进行相关产业开发,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双赢”。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及其深加工项目,草、牧业及其良种工程项目,无公害集约化养殖项目,节水灌溉项目,环保产业、生态旅游及石油、石化产业的替代产业项目等。
九、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项目,不同类型发展模式园区建设项目(生态园区),生态建设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相关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估软件开发项目,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及各类数据库项目等。重点是构建生态市建设的高新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高新区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规模与水平。主要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作用,高新技术的移植作用,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带动作用,石油、石化大企业与地方企业的组合作用,重点抓好塑料工业园、软件园、创业园、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医药产业园、两翼化工园区建设。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群体。积极扶持1万吨/年C5石油树脂、1万吨/年氢化C9石油树脂、环保设备制造、电子太阳能辐射装置以及钢骨架复合管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