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与恢复体系,治理沙化土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建立重要渔业生态功能保护区。综合整治湖泊、库塘,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渔业。
  建立嫩江中下游湿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发展生态草业、生态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与管理制度,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抗旱治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二)中部草原植被恢复与石油、石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大庆市的中部,包括让湖路区、萨尔图区、龙凤区、红岗区和大同区的5个乡镇(即大同镇、高台子镇、八井子乡、老山头乡和太阳升镇)。幅员总面积为38.3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18%。其中耕地面积7.4万公顷,林地面积2.1万公顷,草原面积14.2万公顷,水域面积6.4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19.3%、5.5%、37.0%、16.7%。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草原堪称大庆市第二大资源,著名的萨尔图草原,以盛产优质牧草-羊草而闻名于世,水草丰美。土壤多为黑钙土和草甸土,土壤肥沃,适宜牧草生长。但随着油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开垦草地、长期超载过牧等原因,占据和破坏了大面积草原,致使草原面积不断减少,“三化”现象严重,产草量降低了2-3倍,土壤板结,裸露碱斑不断增多,草原连续体被割裂,景观异质性增强。
  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石化工业基地,著名的大庆油田就座落于此。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畜牧业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建立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和科学研究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加大草原“三化”治理力度。采取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实施草原石油污染防治工程。控制油田生产中产生的落地油及油田废水等污染物对草原植被的污染和破坏,维持草原植被连续体的完整性。
  加强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建设。制定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布局,在保持石油与石化工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其深加工及下游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发挥农牧交错带优势,大力发展大农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北部湿地、草原保育与农业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面积
  该区位于大庆市北部,包括林甸县所有乡镇和杜蒙县的2个乡镇(烟筒屯镇和克尔台乡)。幅员总面积为45.9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21.6%,其中草原面积15.75万公顷,林地面积2.3万公顷,水域面积9.1万公顷,耕地面积14.3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34.3%、5.0%、19.8%、31.2%。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该区草原、湿地面积较大,是黑龙江省湿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耕地面积大,是种植业与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丰富的草原资源为发展草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热这一独特的资源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依托于湿地可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生态旅游。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加强湿地保护。保障湿地生态用水,保护与恢复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加强扎龙自然保护区(本区域)管护与建设,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积极恢复草原植被。综合治理“三化”草原,加强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发展草业和畜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北药资源开发,建立栽培基地。
  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展湿地游、草原游等生态旅游,发展旅游业。
  合理利用地热资源。依托地热资源优势,搞好林甸温泉的综合开发利用。
  (四)南部农田防护、草地改良与农、牧业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面积
  该区位于大庆市南部,南依松花江,包括肇州县、大同区2个乡(大青山乡和祝三乡),肇源县13个乡镇。幅员总面积为48.9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23.1%。其中耕地面积20.9万公顷,林地面积2.3万公顷,草地面积12.59万公顷,水域面积7.3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42.7%、4.7%、25.7%、14.9%。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松花江沿该区南端流过,耕地面积较大,是大庆地区农业主产区。
  该区经过多年的耕种使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松花江沿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大力加强农田防护体系建设。防治土壤侵蚀,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加大土壤盐碱化,沙化治理力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
  加强生态林建设。重点是松花江、嫩江沿岸水保林、护岸林、护水带建设,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流域生态安全。
  加快推进草地改良。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建立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发展草业、畜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加强绿色食品与北药基地建设。
  三、生态市建设体系
  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杜蒙县、林甸县等两个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基础上,因地制宜,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同当地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生态市建设能力,形成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

第七章 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构建

  一、西部沙地生态治理区
  大庆市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主要集中在松嫩两江沿岸及西部地区。沙化面积已达70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3%。西部沙地是松嫩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多风沙土,由于西北风强劲,极易沙化,且面积较大,是危害大庆地区主要风沙区和风口,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区。
  西部沙地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防风固沙,建立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结合的沙地植被防护体系。裸露沙地,以种植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逐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立人工草地,形成草防林。建立嫩江中下游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展植被护岸等防护体系建设,治理沙源,严格控制沿江岸边沙地扩展。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恢复沙化土地,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二、中西部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属我国北方三大草原之一,以盛产优质牧草而闻名于世,是我国重要的草业、畜牧业基地。“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从前当地生态景观的真实写照。由于超载过牧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致使大面积的草场出现“三化”现象,植被发生逆行演替,质量变劣,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草原面积已由八十年代初的84万公顷,减至目前的68.9万公顷,减少了17.9%。在全市现有的草原面积中,草原退化总面积达到49.49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71.8%。
  中西部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改良天然草地。在不破坏草原植被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植被生态条件,促进牧草更新复壮。科学制定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禁牧等草地利用制度,防止超载过牧,提高牧草天然更新能力。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优良牧草,提高牧草品质。加大优质草籽基地建设力度,繁殖优良草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改善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业、畜牧业发展。
  三、中部油田开采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区
  大庆是我国著名的特大型油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由于大面积的石油开采,导致天然植被退化,草群结构改变,植被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板结,“三化”现象严重。此外,油田每年排放大量的工业“三废”,对油田区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落地油是直接影响植被与土壤的最重要污染源,直接导致植物和植被生长、发育及生产力发生变化。同时,落地油还可通过污染水域间接影响植被,受污染的植被通过食物链转化,导致畜产品污染物含量增高,使人类或其它动物健康受到影响。钻井等采油作业破坏草原植被导致油田开采区天然草地日益减少,土地质量日趋下降,草原植被破碎化、岛屿化、片断化现象加剧,景观异质性增强。
  中部油田开采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污染防治和植被恢复。加大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治理力度,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采用物理、化学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降解落地原油,防止原油污染。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加快植被的恢复速度,使植被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对植被不能恢复的区域,开展植被重建,绿化、美化油田,保持草原植被连续体的完整性。
  四、中北部草甸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区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其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草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重要国际意义的草原。
  中北部草甸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有计划地提档升级。在保存比较完好的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栖息地、生态系统标志种分布区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控制外来物种侵入,保障生态安全。开展改良草原、围栏封育等工程,加大草原“三化”治理力度,恢复草原植被,发挥草原生态功能。
  五、西北部湿地及其生态功能构建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