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任务
启动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工程。针对大庆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园林绿化、“三化”草原治理、地表水环境综合治理、百里城防林建设、生态农业开发等示范工程,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尤其加强西部风沙干旱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和整体区域生态退化的趋势。
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再利用。重点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噪声治理、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建设,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环保模范城建设成果。推广采油四厂生态园模式,大力开展城区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建设一批人工和自然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高质量生态园,形成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框架。在加快推进林甸县、杜蒙县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依托,以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转型、体制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和综合经济发展。
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生产基地面积和种类,强化其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全面开展ISO14000认证,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其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加强生物资源,特别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加大科技投入。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创建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转向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科研和生产、尖端技术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的生态市建设科技支撑体系。
(二)推进阶段(2006年-2010年)
1.目标
主城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生态恢复和重建取得明显成效,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控制,污染防治、资源更新和持续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生态产业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基本形成低耗、清洁、高效,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地域特色明显的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到2010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达到14%,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11.6%,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保持340天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到60%,城市化水平达到50%,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
2.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进一步增加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全面推进西部风沙、干旱、盐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草原“三化”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嫩江干流湿地恢复及洪水调蓄工程,油田区土壤污染治理和自然植被恢复工程。
重点培育生态产业。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规范管理系统,创建绿色产品品牌。充分发挥绿色草业和畜产品资源、环境优势,突出绿色水产品和湿地经济特色,扩大国内外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继续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发展壮大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加强原始性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管理、决策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增强科技对生态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创建具有北方草原特色和石油文化内涵,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发挥自身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城市群体效应,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三)完善阶段(2011年-2015年)
1.目标
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基本条件和各项建设指标要求。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石油和石化工业为基础、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生态产业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生态经济强市,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
到2015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达到17%,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保持340天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到80%,城市化水平达到5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
2.主要任务
巩固前十年各项工作成果。完善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复合体,增强资源更新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稳定、高效、具有区域和产业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进一步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大高新产业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作用,从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及科学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在国内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力。
加强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加快产业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口压力,使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加强生态社会、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环保群众组织,培养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三、各阶段发展指标
根据生态市建设总体及阶段性规划目标,依据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规定,确定大庆市生态市建设各阶段规划指标体系,共计五个方面67项规划指标。其中:基础条件指标6项,经济发展指标8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标32项,资源利用指标12项,社会进步指标9项。详见附表1。
第六章 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及气候、地理等因素,将大庆市划分为1个生态区和4个生态功能区。
1个生态区是 “松嫩平原西部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
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是: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中部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区,北部湿地与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南部农田生态功能区。
(一)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大庆市西部,草甸草原保持相对较好,草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沙化土壤分布较广,是大庆市主要的沙源地。湿地,尤其是湖泊湿地较为发育,同时,也是嫩江中下游调蓄洪水的重要区域。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等干扰因素,造成本区草原“三化”现象严重,特别是沙化,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沙地治理区。该区域草原质量降低,湿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中部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大庆市中部,是草原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草场质量较高,草群结构较好,草原面积较大,生产力较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但由于大庆油田开采对草原植被造成了破坏,致使草原“三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植被片断化,破碎化现象比较严重,草原植被连续体被割裂,草原景观异质性增强。
(三)北部湿地与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大庆市北部,农田面积大,湿地与草原较为发育,分布集中且保存较为完好,著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位于本区。由于水资源调配不甚合理,加之人类经济活动造成湿地退化,面积减少,草原“三化”现象时有发生,农田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致使湿地与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农田质量降低,区域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四)南部农田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大庆市南部,嫩江下游,土地垦殖率较高,农田分布广、面积大,草原植被也有一定的保存。由于连年垦殖,农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制约,防护能力薄弱。
二、生态经济区划
根据大庆市生态环境特征、自然资源配置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将大庆市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一)西部荒漠化防治、草原保育与草、牧、渔业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面积
该区位于大庆市西部,西依嫩江,包括杜蒙县大部分乡镇、大同区3个乡镇、肇源县7个乡镇。幅员总面积为79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37.2%,是最大的一个建设区。其中草原面积26.4万公顷,耕地面积7.2万公顷,水域面积21.7万公顷,林地面积12.6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面积的33.4%、9.1%、27.5%、15.9%。
2.生态经济特征
该区沙地面积大,属于松嫩沙地一部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表现为降水少,西北风强劲,土壤疏松,多风沙土,占土壤类型总面积的27%,土地极易沙化,且面积较大,是危害大庆地区主要风沙区及风口,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区。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草地长期过度放牧,有80%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风蚀现象,草原“三化”现象比较严重,还形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风蚀坑。治理好这一区域的沙源,也就是在大庆市西部建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使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也使大庆市区免遭风沙侵害。
该区草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沿嫩江东岸种植业发达,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类型。既是黑龙江省牧业重点地区,也是水产养殖业重点地区,构成农、牧、渔三大产业共同发展格局。